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地方水利--河南水利

河南水利

2020-04-09 21:01

概况

河南省(简称豫)位于黄河中下游,古为“豫州”。地处110°21′~116°39′E、31°23′~36°22′N之间,东西横越580km,南北纵跨530km,总面积16.7万km2。河南地形西高东低,南拱北坦;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km2,山地丘陵面积7.4万km2,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7%和44.3%。山丘区大致可分为3部分,即豫西伏牛山脉、豫北太行山脉和豫南大别—桐柏山脉。平原主要分布在豫东北黄淮海平原、淮北平原和南阳盆地。

河南省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南部为亚热带,北部为暖温带;南部呈湿润半湿润特征,北部呈半湿润半干旱特征。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784mm,由南向北递减,南部为1000~1 300mm,北部为500~700mm。因受季风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全省最易出现大暴雨的时期,习惯上称“七下八上”,这是发生大洪涝的危险期,如1963年8月大洪水、1975年8月大洪水、1982年8月大洪水等都发生在这个时期。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南部为900~1 100mm,北部为1 100~1 400mm。全省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2~15℃之间,日平均气温大于10℃的日数为200~220 d,积温4 600~5 600℃。

河南省共辖17个地级市、48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89个县。截至2000年底,全省总人口为9 2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9%。据统计,全省耕地面积687.5万hm2,人均耕地0.072 hm2。河南是个农业大省,是中国小麦、玉米的主要产区,也是全国五大产棉区之一;其他著名的农产品有烟叶、芝麻、茶叶、水果和干果等。以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为依托,河南工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包括纺织、轻工、食品、煤炭、石油、电力、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电子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200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 1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 16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 4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 5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986元。

水系及水资源

河南省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黄河横穿全省中北部,省内干流全长711km,郑州花园口以下河床高出大堤背河地面4~8m,形成地上“悬河”。其在河南境内的主要支流有伊河、洛河、沁河、天然文岩渠和金堤河等。境内黄河流域面积3.60万km2, 占全省面积的21.6%。伊、洛、沁河是黄河三门峡以下洪水的主要发源地。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桐柏山太白顶,横穿全省东南部,是河南最大的水系,境内干流全长417km,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颍河、白露河、史灌河等,境内淮河流域面积8.83万km2, 占全省面积的52.8%。海河水系分布在全省黄河以北地区,以卫河干流为主,包括漳河支流,境内海河流域面积1.53万km2,占全省面积的9.2%。长江水系的汉水,主要分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盆地,支流主要有唐河、白河、丹江等,流域面积2.77万km2,占全省面积的16.3%(参见彩图Ⅲ—16)。

Ⅲ—16.河南省水系及工程分布示意图

根据1985年对水资源量的计算核定,全省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312.7亿m3,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208.3亿m3,扣除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计算量107.6亿m3,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13.4亿m3,为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居全国第19位。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436m3和400m3

水旱灾害

河南地处南北气候和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带。从气候上看,具有明显的湿润向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带特征,尤其受东南季风影响,容易形成暴雨洪水灾害。从地形上看,西部山区紧接东部平原,一遇暴雨,山洪直泻平原,常常造成大面积洪涝灾害;雨季一过,多数河沟断流,又呈旱象。河南省气候和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形成了水旱灾害频繁交替的客观现实,决定了除水害、兴水利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据统计,全省每年旱涝灾害面积平均达233.3万hm2

(1)20世纪以来的特大水灾。1931年河南特大洪水遍及该省江、淮、黄、海四大流域,82个县受灾,333.3万hm2耕地被淹,有13万多人死于水灾。1963年特大洪水波及全省65个县,倒塌房屋132万余间,死亡645人,成灾面积375.5万hm2。1975年特大洪水是洪汝河、沙颍河上游出现的一次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3 d最大点雨量1 605mm, 24 h最大点雨量1 060mm, 6 h最大点雨量830mm,达到世界纪录。在这次特大暴雨洪水中,板桥、石漫滩2座大型水库,竹沟、田岗2座中型水库及58座小型水库溃坝失事,受灾人口1 100多万人,死亡2.6万人,倒塌房屋596万间,京广铁路被冲毁102km, 行车中断18 d, 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1982年,河南省内各主要干支流河道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少有的大水,致使6座大型水库、13座中型水库、211座小型水库发生险情,有31座小型水库垮坝失事,河道堤防决口1 100 多处,淹地面积333.3万hm2,成灾近280万hm2。2000年大洪水主要集中在黄河以南的淮河和长江流域,受灾范围涉及106个县,受灾人口2 265多万人,受灾面积193万hm2,直接经济损失约120多亿元。

(2)20世纪以来的特大旱灾。1941~1942年特大旱,受灾百余县,灾民过千万,仅郑州一地灾民每天饿死者达百人以上。1942年饿死300万人,流亡他省300多万人,濒于死亡边缘等待救济者1 500多万人。1959~1961年3年连续大旱,其中1961年旱灾最重,最大受灾面积340万hm2,占耕地面积的45%,农业总产值比1955年下降了31%,人口比1958年减少了140万人。1985~1988年连续4年大旱,其中1986年旱灾最重,受灾面积533.3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9%,粮食减产近36亿t。

水利发展

治水历程

河南人民长期以来与水旱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考古发掘的淮阳平粮台古城址中陶制管道的排水设施工程;春秋战国时期西门豹修建的漳河十二渠;隋朝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开通等。淮河、汉水主要支流和卫运河等在历史上均通航,在宋代曾形成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运网,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840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后,河南蒙受了深重的灾难。1949年以前,黄河多次决口,造成淮河、海河水系河道淤塞,水系紊乱,历史上洪涝旱碱灾害频繁。1949年全省没有一座水库,仅有塘堰坝28万多座,总蓄水能力仅6亿m3;中小型灌区22处,砖土井近20万眼,有效灌溉面积不足38万hm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省进行了大规模的治山治水和兴修水利。河南省50多年的治水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1949~1978年水利工程建设奠基阶段。20世纪50年代,河南人民热烈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和“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成立治淮指挥部,掀起了以防洪工程建设为主的第1个治水高潮。在淮河流域建成了一批大型水库,完成了黄河第1次大复堤,抗御了1958年发生的黄河特大洪水。60年代,河南省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全面铺开兴建,先后上马了三门峡、白龟山、鸭河口等大型水库,对黄河大堤进行了第2次加高复堤,整治了一大批骨干排水河道,初步打开了排水出路。70年代,全省以抗旱工程建设为主,集中力量发展农田灌溉,建设了大量的灌溉供水工程,逐步形成黄河水、河道蓄水、地下水三水统筹利用、渠井结合的工程模式。

(2)1978~2000年建成初具规模的除害兴利工程体系阶段。1978~1988年,河南省完成了黄河大堤第3次加高整修、淮河堤防加宽加固等工程,加固扩建了南湾等一大批大型水库。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水利工作进入依法治水的新时期。在这一阶段全省掀起了淮河流域治理的第2次高潮,复建了“75·8”洪水冲垮的板桥、石漫滩、竹沟等水库,改建了杨庄滞洪区。1998年“三江”大水之后,水利投入大幅度增长,除险加固了一大批防洪保安工程,尤其重视了堤防建设,淮河干流、沙颍河等主要防洪河道的一些重点堤防险工得到处理;全省投入上亿元的资金建设喷灌、滴灌等高科技节水灌溉示范区,并开始进行大型灌区节水技术改造。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河南省现有各类水利工程年可供水量为260亿m3,其中地表水为95亿m3,地下水120亿m3(含中深层地下水20亿m3),引黄等过境水45亿m3。2000年,全省每年实际供用水量约230亿m3,其中农业用水160亿m3,占总用水量的70%;工业和城乡生活用水70亿m3,占30%。据全省水资源供需分析,现状平水年份需水为300亿m3,缺水40亿m3;遇中旱年和大旱年,缺水更为严重。

河南省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达30%以上,豫北和豫东平原开发利用率在40%以上,开发利用程度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由于地表水的过量利用,造成大量河道干涸,湿地消失,卫河、涡惠河等主要河道变成了季节性河道,黄河、漳河断流相继出现,由此也造成了河道纳污容量减少,河流自净能力降低,水环境恶化。全省浅层地下水利用率已达70%以上,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域扩大到1.75万km2,连年超采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这些地区已形成了8000km2的浅层水漏斗区。缺水已经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为保护好现有水源,省政府已关停、取缔化学制浆小造纸企业1 380家,限期治理、停产治理重污染企业1 036家。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全省主要河流水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省辖淮河流域的沙颍河沈丘闸等主要省控制面有机污染负荷下降明显。

防洪

全省以淮河治理为重点,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和滞洪区,并对平原河道、堤防进行了整治,初步形成了一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体系。在淮河流域,自1950年治淮开始,先后修建了南湾、板桥、白龟山等13座大型水库和香山等48座中型水库,加固、培修干支流堤防6 200多km,并修建了老王坡、杨庄、泥河洼、蛟停湖等4处滞洪区工程,初步建立了蓄、滞、排相结合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在黄河流域,先后3次加高加固黄河干流大堤,累计完成土方量1.7亿m3,加高加固险工坝岸,同时进行河道整治,改建涵闸,废除生产堤,修建避水台等工程设施。在干支流上修建了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等大型水库。开辟了北金堤滞洪区,初步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使黄河干流达到了防御花园口流量22 300m3/s的防洪要求,使下游河南段的防洪标准接近1000年一遇。在海河流域兴建了小南海大型水库和17座中型水库,各类水库总库容达到6.45亿m3;初步建成良相坡、白寺坡、长虹渠等6个滞洪区,滞洪量共计6.6亿m3;卫河干流下段已按规划进行治理,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在长江流域,对唐白河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兴建大中型水库21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19座),整修干支流堤防长度1 200多km,疏浚平原骨干河道5条。唐河的防洪标准达10年一遇。白河防洪标准南阳市区段达50年一遇,南阳以下新野段为10年一遇。截至2000年底,全省共疏浚治理了130多条大中型防洪河道,累计修建加固堤防1.5万多km;建大、中、小型水库2 391座(其中大型水库21座、中型水库102座),总库容269.5亿m3;建成行滞洪区12处。形成了100多亿元的水利固定资产。

农田水利

从河南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平原井灌,兴建水库和河道自流灌区与提灌站,大搞节水灌溉工程等,不断扩大灌溉面积,服务农业生产。到2000年底,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43处,打配机电井107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70多万hm2。其中旱涝保收田面积360多万hm2。据1990~1995年灌区灌溉效益调查分析,全省大中型灌区年均引水60多亿m3,灌溉增产粮食23亿kg,年经济效益33亿元。

人畜饮水与乡镇供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坚持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作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振兴山区经济的大事来抓,集中力量建设屋顶接水、引山泉、小高抽、池塘、机电井、水窖等工程近30万处,已解决了82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其中70%以上的群众吃上了自来水。河南省乡镇供水工程建设始于1988年,先后兴建了光山县自来水总公司等一批水厂。截至2000年底,河南共兴建县乡(镇)供水工程345处,日供水能力128多万m3,受益人口达390多万人。

水土保持

全省山丘区水土流失面积6.06万km2,占山丘区面积的76.7%。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河南省即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增加水保投入,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了组织和科研机构。全省先后治理小流域1 200多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3.8万km2,占应治理面积的62.7%。特别是1998年以来,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加大力度对重点水土流失区进行综合治理。同时,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狠抓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初步形成了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水保产业化体系。

水力发电

河南省水能资源主要分布于西北部、西部及南部山区,理论蕴藏量为4 905mW,可开发资源为980mW。经过50多年的努力,开发了相当数量的水能资源。截至2000年底,全省建成大中小型水电站1 234处,总装机容量379mW,占水能资源可开发量的38.7%。

淡水养殖

河南省共有渔业水面560多万hm2,名优养殖品种主要有大银鱼、罗氏沼虾、黄河鲤鱼、加州鲈鱼、大口鲶等。2000年全省利用养殖水面280万hm2,水产品产量达到32万t,总产值达19多亿元,全省渔农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 400元。

机构队伍及水利科研

200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明确水利厅是主管全省水行政的省政府组成部门。水利科研机构共设有省水利、水保研究所为主的专业水利科研队伍,1980~1998年共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开发课题838项,其中有264项获得国家委、部及省级科技进步奖、星火奖、发明奖等,有11项新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展望

2001~2010年,河南水利发展的重点是:

(1)加强以堤防、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十五”期间基本完成黄河、淮河、洪汝河、沙颍河、唐白河、卫河等主要防洪河道的综合治理,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位置重要的小型水库摘掉“病险”帽子,开工建设燕山水库等骨干控制工程。全面加强城市防洪建设和防汛决策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

(2)大力推进节约用水。通过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使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6左右,提高灌溉用水效率。通过多种措施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0万hm2。加强工业和城市节水,把节水列入工业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实行一水多用和循环使用,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50%提高到70%。

(3)做好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巩固淮河、黄河、海河水污染治理成果,推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城市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重点保护好城市和农村的饮用水源。

(4)搞好水源工程建设。积极做好重点水利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燕山、河口村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实施好盘石头水库、引汝补源和槐扒提水工程;狠抓引黄补源工程建设,搞好赵口、人民胜利渠等6个引黄灌区的续建、配套和扩建工作,引足用好黄河水资源;多渠道开源,建设一批中小型蓄、引、提工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加强乡镇供水工程建设,争取在“十五”期间新建乡镇供水工程670处,新增日供水能力100万m3

(5)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1.3万km2,累计保存面积达到3.9万km2

通过10年努力,使沙颍河、卫河、唐白河等主要防洪河道部分河段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以上,洪汝河、淮河干流达到10年一遇,平原主要河道除涝标准达到3年一遇以上;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00万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0万hm2,旱涝保收田达到433.3万hm2;扩大小城镇供水能力,日供水300万m3,基本解决220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增小水电装机容量80mW,达到437mW。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