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地方水利--江西水利

江西水利

2020-04-09 21:01

概况

江西省(简称赣)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处113°35′~118°29′E、24°29′~30°05′N之间,是中国开发历史较早的地区之一,素有“鱼米之乡”美称。因唐代属江南西道管辖,得名“江西”。赣江是境内最大河流,故亦称“赣”。全省总面积166 947km2,其中山地占36%,丘陵占42%,岗地、平原、水域占22%。整个地形南高北低,东、南、西三面环山,形成向北开口的盆地。江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春末夏初阴雨连绵,多暴雨;伏、秋酷热少雨,多干旱;隆冬冷空气活动频繁,多低温。年平均气温16.3~19.5℃,无霜期240~307 d。年平均降雨量1 400~1 900mm,因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内各地四季降水分配甚不均匀,多集中于4~6月,占全年的42%~53%。

江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99个县(市、区)。2000年全省总人口为4 14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 207.53万人。全省耕地面积228.95万hm2,其中水田193.41万hm2,占耕地面积的84.48%。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03.07亿元,年增长率为8%。

水系及水资源

江西省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 400余条,总长18 400km。绝大部分汇入鄱阳湖,于湖口注入长江,形成较为完整的鄱阳湖水系。湖口控制集水面积162 225km2,其中有发源于省外河流,集水面积共5 139km2,省境内有157 086km2,占全省面积的94%。各水系中以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及修水五大河系为主体。除此以外,尚有就近直接入湖的中小河流。省境以内不属于鄱阳湖水系的河流有:直接流入长江的南阳河、长河、太平河,太泊湖水系的郭家桥水、襄溪水,富水水系的双港河及洪港河,洞庭湖水系的渌水、栗水、草水、汨罗江江源,珠江流域东江水系的寻乌水及定南水、北江水系的浈水,韩江流域梅江水系的大柘河、富石河及差干河。这些直接入江或流向省外的河流,在江西境内的集水面积共约10000km2,占江西省面积的6%左右(参见彩图Ⅲ—14)。鄱阳湖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省境北部,纳蓄省境五大河来水及环湖区间来水,经湖盆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为一吞吐型季节性湖泊(参见彩图Ⅰ—15)。

Ⅲ—14.江西省水系及工程分布示意图

Ⅰ—15 鄱阳湖卫星彩色影像图

周乐群供稿

全省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 422.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 416亿m3,地下水资源量323.3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可以相互转化的重复水量317.4亿m3。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4%,居全国第7位。年径流深847mm。人均、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3 715m3和4 056m3

水旱灾害及水土流失

江西雨水丰沛,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常发生夏洪秋旱或旱涝交替,水旱灾害频繁。据统计,自公元381~2000年的1 620年间,共发生水旱灾害年份有929年,其中水灾年份有560年,旱灾年份有369年。同一年内,水旱俱见年份有22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次最典型的洪涝灾害有1954年、1973年、1989年、1992年、1995年、1998年,仅1998年洪灾经济损失高达300多亿元;最典型的旱灾有1959年、1963年、1978年、1986年、2000年,仅2000年旱灾经济损失达10多亿元。

江西省是中国南方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据1997年卫星遥测资料,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2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1.1%,占山地总面积的35%。其中强度以上流失面积1.25万km2,占流失面积的1/3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土层变薄,地力衰退,塘库淤积,河床抬高,航道堵塞,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

水利发展

治水历程

江西水利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在商代已有水稻生产和水利活动,晋代京城以外的粮仓,有2/3在江西,这说明江西的农田水利早已有所兴建;古代江西有名的万亩以上灌溉工程,如抚州的述陂、博陂、千金陂,袁州的李渠,泰和的槎滩陂等都建于唐代;两宋时期,赣江东岸圩堤和石埽兴建,沿江滨湖地区也开始围垦,从明代起,江西水利重点转移到沿江滨湖修堤防洪;清乾隆二十三年,江西各分巡道及各府州同知、通判,普加水利衔,主管水利;自1840年后,江西水利设施严重损坏,全省灌溉面积荒废约千余万亩;民国15年(1926年)始设江西水利局,主要是巩固堤防,修复原有农田水利。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省沿江滨湖地区有圩堤531座,堤线总长3 130km,保护农田近30万hm2,赣抚大堤和滨湖主要圩堤抗洪标准不到5年一遇。全省有各类灌溉工程27万多座,农田灌溉面积78万hm2,占当时耕地面积的28%,抗旱能力一般只有二三十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西水利大体经过了4个阶段。

(1)1949~1957年为恢复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对原有塘坝小型工程的修复和新建扩建,并发展15.4mW抽水机,不仅改善提高原有灌区的抗旱能力,而且新增灌溉面积22.7万hm2,平均每年新增2.8万hm2

(2)1958~1979年为大发展时期。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以修建水库,发挥综合效益为主。期间有两次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高潮。①1958年始,确定“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以小型工程为基础,适当兴建大中型骨干工程”的治水方针,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1958~1960年,全省每年都有二三百万劳力上阵。先后开工兴建6座大型水利枢纽、8座大型水库、130多座中型水库和数千座小型水库,灌田8万hm2的赣抚平原综合开发工程也在1958年开工。1961年后,先后停缓建一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按照“巩固提高,加强管理,积极配套,重点兴建,充分发挥现有工程效益”的方针,经过10年的续建配套,使已建工程逐步发挥效益,巩固了前段水利建设成果。②1969~1979年,除继续兴建大中型水库和一大批小水电站外,还进行了大规模平整土地、改造冷浆渍害低产田和田间渠系配套,消灭53.3万hm2串灌、漫灌的“三跑田”(跑肥、跑水、跑土)。

(3)1980~1990年为改革和调整时期。贯彻“关于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方针和“转轨变型,全面服务”的方向,水利工作的重点由建设转入管理。10年改革,水利管理工作大大加强,综合经营迅速发展,全省水利经济总收入由1980年的3 510万元,增加到1990年的1.65亿元。这一时期,对水利建设有所放松,投资逐年减少,除小水电建设外,新建大中型水利工程极少,原有工程设施老化失修,效益下降。

(4)1991~2000年为江西水利加快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大搞水利建设的指示,出台了关于开征防洪保安资金的暂行规定;先后进行了鄱阳湖区一、二期治理,南车、大坳水利枢纽和斗晏等电站,南昌、九江城市防洪等工程建设,以及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特别是1998年大水后,长江干流堤防加固、赣抚大堤加固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以防洪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加快了建设步伐。

50多年来,全省已建成各类水利水电水保工程近40万座(处),基本形成蓄水、引水、提水、排水、防洪、灌溉、发电和水土保持的水利工程体系。

防洪

江西是全国多雨省份之一,洪涝灾害频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长江干流、鄱阳湖区和五大河系尾闾为防洪重点,采取蓄泄兼施、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水战略,兴修水库,加高加固堤防,联圩并垸,整治河道,建设蓄滞洪区、排涝工程,同时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初步形成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体系。全省已建成各类水库9 602座,总蓄水能力275亿m3,占全省径流量的18%;各类堤防4000余座,堤线总长9 868km,保护农田67.78万hm2,保护人口1 118.71万人;长江干堤加固整治一、二批项目如期完成,鄱阳湖区一期防洪工程基本完成,二期工程和赣抚大堤加固配套工程正抓紧实施;南昌、九江、赣州、吉安、新余等11座重要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展开;1998年大水后,沿江滨湖地区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来,已有72座圩堤完成平退任务;防汛计算机网络系统第一、二期工程初步建成,促进了全省防汛现代化手段的提高。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江西省各河系的地表水相继得到开发利用。到2000年,全省已建成大型水库23座、中型水库209座、小型水库9 370座,总库容275亿m3。建有引水工程9.8万多座,年引水量65亿m3,万亩以上灌区219座;已建水闸394座,机电排灌总装机1 391.6mW,排灌面积58.3万hm2。2000年全省供水总量217.64亿m3,其中地表水205.25亿m3,地下水11.12亿m3,污水处理回用等1.27亿m3。用水组成为:农业灌溉用水141.99亿m3,工业用水47.50亿m3,城镇生活用水6.75亿m3,农村生活用水10.60亿m3,林牧渔用水10.80亿m3

农田水利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引水工程大发展。1955年前,除普遍兴修小型陂坝外,还扩建兴建梅陂、北溪陂、白塔渠、北潦渠等万亩以上引水工程。自1956年起,相继兴建锦惠渠、金临渠、袁惠渠、赣抚平原、柘林灌区等大中型引水工程。机电排灌事业从50年代初开始试办,至1985年发展到最多为1 235mW,排灌面积61万hm2。60年代中曾一度掀起水轮泵建设高潮,到70年代中停止发展。喷灌技术设备引进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推广,主要运用于丘陵山区小面积经济林果业灌溉。90年代重点进行灌区挖潜改造配套、节水灌溉、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建设。到2000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190.34万hm2,旱涝保收面积154.41万hm2

水土保持

1951年3月在兴国县建立水土保持试验区,1956年6月成立江西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到1957年各专区和部分水土流失重点县建立了48个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点,1963年和1964年中央、国务院两次批准兴国等县成立700多人的水土保持专业队。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各地重新制定规划,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开展植树造林,改造坡耕地。70年代末,水利部在兴国县召开座谈会,总结推广兴国的经验和治理模式,即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做到生物与工程措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理与监督执法、预防保护两手抓。特别是从1993年开始,国家重点治理区由赣江一条流域逐步扩大到五大河流域,大大加快了治理步伐。到2000年底,全省建设各类水保站330个,拥有示范基地240个,累计治理小流域841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5.99万hm2

水力发电

江西省境水力资源分布多在赣江流域及各河上中游及边远山区,五大河干、支流的水能蕴藏量占全省总量的70%。1949年以前江西没有水力发电设施,1956年安义县鼎湖乡小水电站建成投产,装机11.5 kW,开始了江西省水电建设历史。20世纪60~70年代,在兴修水利高潮中,水电建设有了较大发展。80年代以来,江西以实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为契机,出台了《关于发展江西省小水电的规定》,具体落实了谁建、谁有、谁受益等小水电方针政策以及资金、管理体制,调动了地方和群众办电积极性,同时加强地方电网建设。到2000年底,全省共建成大中小水力发电站4 055座,总装机1 918.7mW,年发电量45.8亿kW·h,占省境可开发水力资源的31.4%,建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45个。

城乡供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江西省城乡供水能力逐步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解决农业灌溉用水、山区人畜饮水的同时,供水业逐渐向城市、集镇和新开发区拓展。德兴、南城、东乡县城供水工程及萍乡市麻山水厂、万年县大港桥供水工程等一批较大规模的供水工程相继竣工投产。到2000年底,全省建成标准化供水站1 015个,日供水能力达236万m3,可解决569万人的生活及部分工业用水;全省解决950.35万人、519.31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内河航运

江西境内河流众多,水系纵横,湖泊星罗棋布。长江沿省境北部而过,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五大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汇入鄱阳湖,于湖口注入长江。1949年以前,江西内河航道完全处于天然状态,水运优势利用完全建立在天然航道的基础上,经过50多年,江西航道建设从局部治理进入到区域性和个别河流渠化开发阶段,水路的干线主航道等级、港口基础设施以及水路运输能力都有一定的改善。2000年全省通航河流和航线105条,通航里程5 537km。

鄱阳湖治理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泊。全省94%的水量经湖盆调蓄后于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浅淡水湖,高水湖相,低水河相。湖口站实测最高水位21.71m(吴淞)时,湖水面积3 950km2,容积299亿m3;实测最低水位5.9m时,湖水面积仅146km2,容积4.5亿m3。湖区涉及全省15个市县区,土地总面积26 280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5.7%,是江西粮、棉、油、水产品生产基地,是江西的聚宝盆。1986年开始实施鄱阳湖区治理一期工程,重点对湖区保护农田6 667 hm2(10万亩)以上的12座圩堤及分蓄洪区工程进行除险加固及安全转移设施建设。1998年开始实施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建设。到2000年底,鄱阳湖区一、二期防洪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土方10 498万m3,石方495万m3,混凝土77.43万m3,堤身灌浆750km,护坡318km,加固重建穿堤建筑物854座。

水利改革

1978年后,江西结合当地实际,不断深化水利改革。水费改革,结束了无偿用水的历史,对水利工程供水按照核定水价收费。加强水资源管理,除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外,取用水资源缴纳水资源费。水利建设投资改变单一国家投资格局,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管理形式已不再只有国家统管,到2000年底,通过水利工程产权改革,采取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全省近20万座水利工程进行了产权改革,约占总数的50%。基层服务组织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到2000年,全省共有水利(水保)站1 901个,防汛机动抢险队1个,抗旱服务队16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和法规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水法规,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均设有水利执法机构。

机构与队伍

1949年6月24日,江西省水利局正式成立,隶属建设厅,负责统一管理全省水利工作。经过几次名称变化和改革,特别是1983年以来的3次改革,到2000年9月,政府机构改革保留江西省水利厅,为省政府主管水行政的职能部门,统一管理全省水资源和河道、湖泊、水库,主管全省防汛抗旱、水土保持工作和农田水利,负责全省水利行业管理。有科研、设计、施工、水文、管理、学校等直属单位28个。各市县(区)均设有水利(水务)局,18个县(市)设有水保局,赣州市设立了水保局。到2000年底全省共有水利职工45 123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 963人,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2 824人。

展望

针对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江西水利将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加快水利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水利改革为动力,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开发保护统筹、防汛抗旱并举的方针,调整治水思路,依法治水、统一管水、科技兴水、改革活水、社会办水,使水利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与进步相协调,努力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江西水利建设重点和布局:赣北地处长江、鄱阳湖、五河下游等低洼地区,水利建设以防洪除涝工程为主;赣中地处丘陵地区,有大量中低产田和宜农荒地,旱灾频繁,水利建设以灌区建设、节水灌溉工程为中心;赣南地处低山丘陵区,水力资源较丰富,但水土流失、人多地少、灌溉设施不足,水利建设以治理水土流失、灌溉设施的更新改造及建设电气化县为主要任务。

21世纪初期的5~10年江西水利:①适应五大新情况,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新变化,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适应全省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的新情况,适应各项社会改革推进的新形势,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趋势。②确立五大新目标,即建立比较完善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立配置合理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建立质量优良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水利管理运行机制,建立高素质的水利人才队伍;③突出五大工程建设,即防洪保安工程建设,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利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④实施五大战略措施,即转变观念、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全面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加投入、加快推进“治水兴赣”战略,突破难点、积极推进依法治水战略,以人为本、大力实施“科教兴水”战略。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