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地方水利--宁夏水利

宁夏水利

2020-04-09 21:01

概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位于中国的西北中部、黄河上游。地处104°17′~107°39′E、35°14′~39°23′N之间,全区总面积5.18万km2。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境内山地迭起,平原错落,丘陵连绵,沙丘、沙地散布。山地面积占15.8%,丘陵占38.0%,平原占26.8%。自南向北分为六盘山山地、宁南黄土丘陵、银川平原和贺兰山山地等地貌单元,地形起伏较大,地貌差异明显,可分为宁夏平原和宁南山区两大部分,通称川区和山区。宁夏位于我国季风区的西缘,具有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5~9 ℃,月平均气温以7月最高(17~23 ℃),1月最低(-10~-7 ℃),年温差24~32 ℃,日温差12~15 ℃。年日照时数2 194~3 082 h,年太阳总辐射544~624 kJ/cm2,无霜期113~161 d。

社会经济

宁夏是中国5个民族自治区之一,现辖4个地级市、2个县级市、14个县和8个市辖区,首府银川市。2000年底全区总人口562万人,其中:回族190万人。区内矿产、电力、药材等资源丰富,工业生产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纺织、造纸、食品、建材等产业为主体,门类齐全,结构日趋合理的工业体系。交通、邮电、电信等业发展迅速,日益便利快捷。在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占17.3%,工业总产值占45.2%,服务业总产值占37.5%。

水系及水资源

宁夏主要河流为黄河干流及其6条支流。区内流域面积大于100 km2的河流98条,大于10 000 km2的有黄河与清水河2条(参见彩图Ⅲ—30)。黄河干流自中卫县南长滩入境,流经卫宁灌区到青铜峡水库,出库入青铜峡灌区至石嘴山头道坎以下麻黄沟出境,区内河长397 km,过境水量320亿m3,是宁夏的主要水源。宁夏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157亿m3,当地天然地表水资源量8.89亿m3;地下水资源量26.57亿m3。地表水资源可用量42.94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可用量2.94亿m3,黄河过境可用水量40亿m3;地下水资源可用量15.45亿m3

Ⅲ—30.宁夏回族自治区水系及工程分布示意图

水环境

黄河宁夏段入境断面枯水期水质Ⅲ~Ⅳ类,出境断面水质Ⅳ~Ⅴ类,主要污染物为一般水化学指标、耗氧有机物等。宁夏地表水矿化度1~7 g/L,地下水埋深小,矿化度高,而且局部地区的浅层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南部山区水环境条件恶劣,矿化度高,水质苦咸。地下水超采区有石嘴山市、银川市和南部山区开采集中的井灌区。宁夏银川平原北部地下水水位高,土壤盐渍化严重。

洪水灾害

宁夏洪水灾害主要来自黄河和山洪。黄河宁夏段洪水主要来自黄河兰州以上流域,大多集中在7~9月。区内局地暴雨洪水灾害在宁夏几乎年年都发生。其特点是暴雨年际变化大,季节性明显(一般集中在每年6~9月),地区分布不均,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丘陵、平原。暴雨历时不长,大强度暴雨持续时间短。大面积暴雨少,小面积暴雨多。洪水含沙量大,宁夏是全国河流含沙量最大的省区之一,年均含沙量112 kg/m3,洪水期一般为200~800 kg/m3。1964年、1981年黄河干流发生了灾害性大洪水。尤其是1981年9月17日,青铜峡站实测洪峰流量6 040 m3/s,接近20年一遇,洪量达155亿m3,淹没农田5 813 hm2

旱灾情况

干旱是宁夏的主要灾害,年平均陆面蒸发量为1 320 mm,降水量为298 mm,干旱指数达4.4,平均1.8年就发生旱年1次。采用季雨量距平的方法计算,宁夏发生干旱的机会达64.3%,民谚有“三年两头旱,五年一大旱”之说。1973年和1982年的干旱灾害是42年来最严重的2次,1982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降水量最少的一年,全区平均降水量仅180 mm,受灾农田3 766 hm2,绝产1 300 hm2,58.7万人、157.2万头牲畜(羊只)饮水极为困难,死亡家畜3.162万头、羊只10.9万只。

黄河河岸塌崩灾情

黄河是世界上有名的多泥沙河流,有“20年河东、30年河西”之称。主流摆动,塌岸年年都有,给沿河造成重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1979~2000年共塌毁堤防111.45 km,农田8 866 hm2,河滩地1.24万hm2,倒塌民房4 218间,塌断沟渠道路224.50 km。

水土流失

全区水土流失面积38.873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75%。南部山区以水力侵蚀为主,水蚀面积22 897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8.9%,侵蚀剧烈,年输入黄河泥沙1亿t;中北部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并存,以风力侵蚀为主,风蚀面积15 976 km2,主要分布在干旱草原区。

水利发展

治水历程

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黄灌区历史悠久,是我国大型的古老灌区之一。早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领兵10万沿黄河两岸屯垦,在宁夏平原修建了今日的秦渠和汉延渠。西汉时,更大规模地兴建了汉渠、美丽、七星等渠。秦汉两代建立了宁夏第1个引黄河水灌溉的农业区,后经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形成青铜峡河东灌区、河西灌区,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灌区渠道设施破损简陋,引水能力低下,加之无排水系统,造成严重的土壤盐渍化。1949年,宁夏平原引黄灌区灌溉面积仅12.8万hm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宁夏水利事业迅速发展并形成巨大生产力,历经9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建成了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和灌溉、排水、防洪、水土保持、人畜饮水等工程体系。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

(1)1950~1957年国民经济三年恢复和“一五”时期。宁夏引黄灌区以整修旧渠沟、建设新渠沟、建立排水系统为重点,有计划的对旧灌区的渠道、沟道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扩整,扩大灌溉面积。先后对秦渠、唐徕渠采取“裁弯取顺”的办法进行了改建和扩建,新开了第一、第二农场渠,河西灌区新开了第一、二、三、四排水沟及其支沟,配套建成了支斗农渠,使全自治区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12.8万hm2发展到1957年的21.6万hm2,平均每年增加1.1万hm2

(2)1958~1965年“二五”及调整时期。宁夏兴建了一批骨干工程,完成了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结束了青铜峡引黄灌区无坝引水的历史,开挖了85 km长的跃进渠和113 km长的西干渠,基本形成了引黄灌区自流排水体系。南部山区先后开工并建成张家嘴、沈家河、石峡口、长山头等中小型水库20座,总库容4.36亿m3

(3)1966~1977年水利建设发展时期。水利建设以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建成了自治区第1条混凝土全断面砌护的大干渠——东干渠,进一步完成了引黄自流灌区的排水系统,形成沟、站、井结合的排水系统。山区中小型水库达到142座,总库容3.6亿m3,计划灌溉2.88万hm2。到1976年底,全自治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3.9万hm2

(4)1978~1995年改革时期。水利建设的投资渠道越来越多,在此期间,开工兴建了固海扬水、盐环定扬水等大中型扬黄提灌工程7处。兴建人畜饮水工程57处,解决了97万人、48.1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并在引黄灌区开展了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在山区开展了以旱作“三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灌溉面积发展到43.67万hm2

引黄灌溉

宁夏引黄灌区位于自治区中北部,灌区南北长320 km,东西宽40 km,沿黄河呈一狭长地带(参见彩图Ⅶ—4)。宁夏引黄灌溉区按其地理位置和引水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卫宁灌区、青铜峡灌区、固海扬水灌区和陶乐扬水灌区。卫宁灌区主要有跃进渠、七星渠,干渠总长354 km,引水能力139 m3/s,灌溉面积5.9万hm2。青铜峡灌区主要有唐徕、汉延、惠农、西干等10条干渠,总长1 026 km,总引水能力593 m3/s,灌溉面积33.3万hm2,该灌区以黄河为界,又分为河东灌区和河西灌区两部分。固海扬水灌区是宁夏最大的电力提水灌区,设计引水流量25 m3/s,规划灌溉面积4.47万hm2,净扬程342 m。陶乐灌区建有干渠10条,总长63.2 km,灌溉面积为7 480 hm2。引黄灌区的农田灌溉制度为:稻旱轮作多为2段(1年稻、1年旱)或3段(2年旱、1年稻)。开灌时间由过去5月初提前到4月上旬,9月下旬农作物停水。10月下旬到11月20日为冬灌期,全年灌水期共180 d左右。

Ⅶ—4 黄河宁夏灌区

殷鹤仙摄

水土保持

截至2000年,全自治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 465.07 km2,占全自治区水土流失面积的29.5%(南部山区8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 525 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5%)。其中修建各类基本农田(水平梯田、坝地、小片水地)共40.9万hm2,营造水土保持林43.3万hm2,建设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63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 202.4 km2,总库容14 649万m3,其中防洪库容8 630万m3,淤地987 hm2,各类小型水保工程(塘坝、谷坊、水窖、沟头防护、淤地坝)13万座。

人畜饮水

1980年开始,有计划地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解决的原则是:先解困,后提高;先重氟病区、缺水区,后一般地区。解决的方法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在水源可靠、地形条件好的地区,修建骨干大中型引水工程或小型引水工程。没有条件搞引水工程的地区,鼓励群众在国家补助下,建土窖、水泥窖、土圆井,做到每户2~3窖,并修建屋顶接水和集水场设施,增加窖井蓄水量。从1980~2000年,建成引水工程143处,人畜饮水机井513眼,土窖16.5万眼,土圆井8 320眼,累计解决和改善了120万人、54.68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

水力发电

宁夏水力发电资源主要集中在黄河干流及泾河上游。小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南部山区,其理论蕴藏量为27 MW,可开发量为19.3 MW。截至2000年底,全自治区共建10座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6.2 MW。大中型水力发电基本在黄河干流上,1967年在黄河青铜峡建成青铜峡水力发电厂,装机容量272 MW,年发电量10.8亿kW·h。2000年12月26日,开工兴建沙坡头水力发电厂,装机容量124.8 MW。

水产养殖

宁夏银川平原湖泊较多,永宁、青铜峡、灵武、吴忠等市县的大小湖泊毗连贯通,曾有“七十二连湖”之称。至1949年前,尚有百万亩湖泊成为天然野生鱼类良好的栖息场所。鱼类蕴藏量375万kg,主要鱼类有鲤、鲫、鲶鱼、雅罗鱼、赤眼鳟和甲鱼等,年最高捕捞量达42万kg,最低10万kg。鱼类产量主要来自湖沼,约占70%;黄河鱼产量约占30%。2000年,全自治区水产养殖面积增加到1.03万hm2,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52万t,全自治区人均占有量3.3 kg。

水利改革

水利建设投资打破了单纯依赖国家的模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体制逐步形成。建设管理实行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和建设监理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工程管理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实行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经营管理方式。水资源权属实行统一管理,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引黄供水价格取得突破,水价达到成本的70%。灌区灌溉管理引入民主管理机制,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农田用水管理实行按方收费,供用方签订供用水合同。水行政管理由行政手段逐步向法制化迈进,一批水利法规出台。水行政管理职能逐步向规划、政策、法规等方面转变。

机构队伍

宁夏水利管理机构据史载在西夏(1038~1277年)时期就设有农田司管理农田水利,民国设水部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建设厅下设水利局,1958年自治区成立后设水利电力局,1964年改成水利局,1969年撤销,1971年重设水利电力局,1979年改成水利局,1983年7月6日改为水利厅。2000年机构改革确定水利厅行政编制41人。地、市、县设水利(水务、水保)局,乡(镇)设水管站。

展望

“十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宁夏水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从宁夏区情出发,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合理配置与节约保护水资源,加快向现代水利转变;以水利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加快完善水利工程体系,全面增强各类水利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以水土保持为主体,加快小流域治理步伐,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宁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水利建设与发展布局上,按照“北节水、中治沙、南治土”的建设方向,各有侧重,同步推进。北部引黄灌区以节水为中心,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主要手段,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通过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全面促进节水,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近期通过修建沙坡头水利枢纽,长远通过修建大柳树水利枢纽等工程,充分调节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中部地区以建设扬黄工程为主,发展节水型新灌区,扩大绿洲规模,防止沙漠化。南部山区以水利扶贫和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以稳定解决温饱,加快脱贫奔小康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充分利用“三水”(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大力建设“三田”(旱作农田、水浇地、坡耕地),实施“生命工程”。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打井打窖、治沟治坡、退耕还林(草),加快建设秀美山川。

“十五”期间,宁夏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成一批水利重点工程。主要有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东山坡、长城塬引水工程。加快实施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保证农业用水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新增农田灌溉面积6.67万hm2。改造中低产田6.67万hm2,发展节灌面积6.67万hm2,发展暗管排水面积2万hm2。水稻全部实行节水控灌。减少引用黄河水量10亿m3。大力建设黄河宁夏段治理工程,进一步提高黄河防洪及城市防洪能力,银川和石嘴山市的防洪能力达到设计标准。继续抓好南部山区水库除险加固和“生命工程”建设,改造病险水库30座,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15处,人饮机井132眼,打井窖7.7万眼,基本解决现有50万人的饮水困难。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 000 km2,实现人均基本农田0.2 hm2。建成较为完善的水利法制体系,部分市县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建成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和灌区水量实时调度系统,初步实现水利信息化。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