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地方水利--四川水利

四川水利

2020-04-09 21:01

概况

四川省(简称川、蜀)地处中国西南、长江上游,位于中国中、西部的结合部,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靠西藏,北连青海、甘肃、陕西等省,地理坐标介于97°21′~108°3′E、26°3′~34°19′N之间,东西长1 075km,南北宽921km,全省幅员面积48.5万km2。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丘陵次之,平原和高原较少,面积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77.1%、12.9%、5.3%和4.7%。

四川省属暖湿的亚热带东南季风和干湿季分明的亚热带西南季风交替影响地区。根据水热条件和光照条件的差异,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南山地和川西北高原三大气候区。

四川盆地雨量较为丰沛、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6~18℃,长江河谷一带最高达18℃以上,外围山地在15℃左右。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8℃。盛夏7月平均气温25~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川西南山地区,为干湿季分明的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10℃,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偏南河谷地区12~15℃。川西北高原区由于地势高亢,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分布异常明显,为高寒气候类型。最冷月均温-11.3~-6.3℃,最热月均温一般在14℃左右,总热量少,生长季短。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4 869.75亿m3,平均降水深1 003.12mm,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据2000年统计,四川省直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41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2个县、3个自治县。年末人口8 329万人。国内生产总值4 010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 661元。农业耕地面积445万hm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 380.05亿元。其中渔业产值41.38亿元。粮食总产3 568.5万t。

水系及水资源

四川河流以长江水系为主,除西北部若尔盖沼泽的白河、黑河注入黄河外,其他均属长江水系,其流域面积占全省流域面积的96%。全省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1 065条,其中500km2以上的325条,10 000km2以上的17条。大部分河流分布在长江北岸,东部盆地区主要河流有岷江、青衣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西部高原和高山峡谷区主要河流有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以及安宁河(参见彩图Ⅲ—23)。

Ⅲ—23.四川省水系及工程分布示意图

四川省水资源丰富。全省多年平均水量2 548亿m3,高原地区有200多条冰川固态水资源210亿m3;还有泸沽湖、邛海、马湖等众多的天然湖泊,年水量15亿m3;加上省外流入过境水量,常年水资源总量达3 134亿m3。除丰富的地表水外,还有大量地下水可开采利用。四川省为水电大省,全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3亿kW,可开发量达1.04亿kW,占全国总开发量的26%,居全国之首。四川省各大水系源头水本底状况较好,均为Ⅰ类、Ⅱ类、Ⅲ类水质,基本能满足相应功能用水要求。已开发水电装机达1 026万kW。

水旱灾害及水土流失

旱灾 四川干旱发生频繁,干旱区分布广,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区域性,据1950~2000年51年统计,除1967年未见旱灾记录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频率高达100%。20世纪70年代,1977~1979年三年连续干旱。80年代旱灾相对较轻。90年代旱灾以1990、1994、1997年三年较为严重。一般干旱年受旱面积在66.7万hm2以上,损失粮食5亿kg左右。具有代表性的1969、1972年干旱特点,是伏旱严重。一向伏旱较少的盆西地区,这两年都出现了伏旱。据统计,1969年全省有72个县受灾,农田受旱200万hm2,成灾28.53万hm2,成灾率14.2%,因旱减产粮食5.9亿kg。1972年全省有85个县受旱,农田受旱148.7万hm2,成灾17.8万hm2,成灾率12.0%,因旱减产粮食6.4亿kg。

洪灾 洪水成灾区域多见于东部盆地区。据洪灾资料分析,盆地区的区域性洪灾,主要发生在5~9月,尤以7月为突出,占出现洪灾次数的52%,其次为6月,占25%。盆西区域性洪灾常大于多于盆东,山溪型洪灾多于江河型洪灾。山溪型占74%,江河型占26%。据统计,受灾耕地面积一般都在6.67万~113.3万hm2之间,占统计年份的85%。1981年7月的暴雨洪水是损失最大的一次洪水。7月13日前后暴雨笼罩盆地西部、北部、中部广大地区。降雨量大、面广、历时长,加之雨洪同步,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水位陡涨,致使腹地嘉陵江、涪江、沱江、长江干流及诸支流洪水泛滥,造成大范围洪灾。受灾县、市达119个,被淹县级以上城市53个,约占全省县城的1/4,县以下城镇556个,受灾人口1 256.5万人,受灾农田面积76.99万hm2,冲毁耕地7.47万hm2,房屋倒塌72.2万间,粮食减产11亿kg,死亡人口1 384人。加上1981年6、8、9月洪水,全省共损毁小水库59座,堤防913km,渠道5 935km,水电站98处,工矿企业有3 115个受灾停产,全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66亿元。

水土流失 据1999年四川省土壤侵蚀遥感技术调查测算:水土流失22.34万km2,年均流失量近10亿t。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46.18%,其中轻度侵蚀面积111 569.84km2,占49.94%;中度侵蚀面积82 846.02km2,占37.08%;强度侵蚀面积24 438.06km2,占10.94%;极强度侵蚀面积3 969.79km2,占1.78%;剧烈侵蚀面积586.20km2,占0.26%。调查测算1991~1998年,因土地矿产资源开发和修路建厂等人为造成新增水土流失面积年均达1 000km2,新增流失量约1亿t。水土流失导致部分地区贫困落后,自然灾害加剧,水利工程淤塞。急需治理面积19.98万km2

水利发展

治水历程

四川人民同干旱、洪涝灾害作斗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史记·河渠书》就记载了都江堰,《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了四川17处水利工程。经过历代治水先驱的长期探索和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治水经验,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现存最知名的古代工程是古老的都江堰,比较知名的还有彭山通济堰、青神鸿化堰、眉山蟆颐堰、绵竹官渠堰等。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水利科学和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缓慢,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仅53.4万hm2,只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2%。其中都江堰的灌溉面积18.8万hm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水利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截至2000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246.9万hm2,已占耕地面积的54%,年蓄引提水总量达243亿m3。回顾四川的水利发展历程,大体上分为3个阶段:

(1)1949~1969年,大力发展中小水利,全省水利格局基本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力恢复旧有水利设施,兴建了大量的小型水利工程,为国民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1953~1957是四川水利事业起步阶段,水利建设由重点除害转为全面兴利,由整治原有工程转为兴修永久性工程,由局部恢复转为总体规划,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灌区,全省小型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1958年中央提出了“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水利建设方针,四川又一次掀起了修建农田水利的高潮,1962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6.88万hm2,在1957年86.42万hm2的基础上增长了23.7%。1963年四川省委提出“以机电提灌为主,提蓄结合,综合利用”的水利建设方针,全省兴起了大修“石河堰”和机电提灌的热潮,灌溉面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1965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0.86万hm2

(2)1969~1978年,有计划地建设骨干水利工程。全省陆续建成了一批难度较大的大中型引蓄水工程,如威远县的长沙坝和葫芦口水库,都江堰的渠系改造,东风渠4期工程以及5期和6期的黑龙滩水库和简阳三岔水库灌区工程,人民渠第6、第7期工程,玉溪河引水工程等。另外,还开展了长征渠的勘测设计工作。结束了四川无大型水库的历史。1978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94.46万hm2

(3)1978~2000年,水利建设稳步发展。通过认真总结经验,确立了因地制宜的“大中小微同时并举”的水利建设方略,不断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加快了水利建设进度。20多年来,又一批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相继建成。主要有:1983年三台鲁班水库竣工;1984年升钟水库下闸蓄水,1990年升钟右总干渠39.5km全线通水,1998年全面完成升钟灌区一期工程基建任务;1988年武都引水一期工程复工,1999年5月一期干线全线通水,2000年武引一期支斗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基建任务;都江堰渠系工程改造启动,80年代完成了一期工程的扩建改造,90年代转入二期扩改建工程和续建配套工作,给古老的都江堰注入了活力;1993年开工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大桥水库(大型)工程已经竣工。中型水利灌溉枢纽工程和渠系配套工程建设成绩显著,同时整治了一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病害工程。

水资源开发利用

50年来,四川人民大力开发利用水资源。到2000年底,全省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29 833处,其中,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90座,小型水库6 557座,山平塘、石河堰45.9万处,引水渠堰42 128条,机电井、水轮泵站15 935处,蓄、引、提能力243亿m3。有效灌溉面积246.9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4%;同时解决了1 922.7万人和2 073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0万km2,建成江河堤防2 929km。全省已建成水电装机容量1 026万kW,其中建成地方电站4 582处,总装机440.7万kW;水产品产量达到49.15万t。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微结合,蓄引提结合”的农灌供水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省已建成和基本建成2万hm2以上大型灌区10个,其中大型引水工程灌区6个,大型水库灌区4个。

水资源保护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四川省政府及水利部门先后制定了多项地方法规,为水资源管理保护、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奠定了法律依据。在贯彻这些法规中,水利部门切实加强了水资源调查与评价、规划计划与调配、水域功能区划分、水质监测、发布水资源公报、节约用水、水资源开发行政监督等工作,不断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统一管理。

防洪

全省已建成江河堤防2 929km,其中主要堤防1 436km。为了解决好城镇河段防洪工作,有利于预案实施,用10年时间,完成了划定警戒水位线、保证水位线、江河管理范围线的“三线划定”工作。全省大小江河有600多个河心洲坝,常住人口20余万,为保障坝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兴建了救生高台1 108个。2000年来,为适应防洪工作需要,加强了防汛通信建设,以及机械化施工抢险队伍的建设,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农田水利

四川省以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到2000年底,建成各类非国家管理的小微型水利工程62万多处。其中小(1)型水库579座,小(2)型水库5 581座,小型渠堰埝4.2万余处,山平塘43万多处,石河堰2.6万多处,提灌站2.8万多处,机电井1.58万多处,其他小微工程7.6万余处。在抗旱夺丰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田水利建设中,重点抓了几项工作:①强调四季治水,突出“冬春百日战役”。将水毁工程修复、病险水库整治列为首要任务,同时发展微型水利,实施“井、池、园、机配套,种、养、加、运结合”的兴水富民战略。②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全省需要解决1 925.54万人和2 085.17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省委、省政府采取财政专项资金、以工代赈等一系列措施修建人畜饮水工程。到2000年底,解决了1 922.7万人和2 073.72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群众称之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③做好蓄水保水和春灌用水工作,确保大春保栽水稻200万hm2以上。④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2000年全省已有8个市、地级,108个县级,640个区、乡级抗旱服务队,抗旱队人员3 765人,固定资产、设备、提水能力也稳步增长。

乡镇供水

到2000年底,全省建成乡镇供水工程2 909处,形成日供水能力453.7万m3,初步形成了区域供水网络,解决了1 052.7万人生活用水,为7.3万个企业提供了生产用水。其中,水利部门建设管理的乡镇供水工程1 618处,形成日供水能力270.3万m3。同时在水资源统一管理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所有”的原则,继续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个人自办或入股兴建,加快乡镇供水工程建设步伐。

水土保持

1980年,四川全面恢复健全水土保持机构,1989年“长治”工程在四川实施,此后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均在2 000km2以上。截止2000年底,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3.92万km2,种草23.8万hm2,兴建小型蓄水拦沙工程350余万处,修建排洪沟、引水渠55万多km;在综合治理中,完成坡改梯62.2万hm2

水力发电

四川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全省水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2GW,技术可开发量为104GW,年发电量为5 563.34亿kW·h,经济可开发量为76.11GW,年发电量4 017亿kW·h,均占全国的1/4。四川的水能资源以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最为丰富。全省已开发水电装机10.16GW,其中以小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建设,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2000年底,全省地方电力装机容量已达4.407GW,年发电量165.4亿kW·h,全省组建起7个区域性地方电网,181个县、市中有146个县、市由地方电源电网供电,113个县市电网由水利系统管理,97%以上的乡村通了电。全省共建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104个。

截至2000年底,四川地方电力建成输配高压线路12.8万km,其中110 kV及以上线路3 447km,35 kV线路13 880km;建成110 kV供电变电站80座,变电容量324万kVA;35 kV变电站3 750座,变电容量366.9万kVA。全省县及县以下用电量达159亿kW·h。从1999年起,对农村电网进行了全面改造。到2000年底,已改造高压线路4 022.78km,10 kV线路18 796km,低压线路39 164km,配电台区12 954处。

内河航运

四川水运历史久远,唐代杜甫在成都就有“门泊东吴万里船”之语。通航河流主要有长江、金沙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河、赤水河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四川对川江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共整治除险123处,完成了川江夜航试验成功和川江全线航标电气化。对嘉陵江、岷江、渠江和金沙江等干流进行了整治,开辟和渠化了小河支流,修建了船闸,建设主要港口和码头。四川现有通航河流62条,通航里程6 089km(含长江219km),通航水库435个,通航湖泊28个,拥有渡口2 042个,有运输航船14 105只。水运沟通全省19个市、州的121个县。年货运吞吐达到210万t,客运 3 188万人次,完成年水运货物周转10.8亿t·km,旅客周转量3.5亿人km。

水运建设目标是:以建设嘉陵江水运主通道为重点,基本建成干支相通、港航配套、水陆衔接的水运网。到2010年,打通嘉陵江、岷江两条支流到长江的出海通道。

淡水养殖

四川水域总面积59.7万hm2,其中可养鱼水面23.5万hm2,另有稻田约245万hm2。到2000年,全省已养鱼水面为15.54万hm2,稻田养鱼面积29.97万hm2。另外,全省人工养殖的水生经济动物品种有50余个。200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9.15万t,水产业总产值达到41.38亿元。

水利改革

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初步建立。水利投资从单一的财政拨款逐步转到拨款、政策性贷款、以工代赈、农发资金、粮专资金、扶贫资金、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资金、商品粮基地建设资金以及利用外资等多渠道投资。

水利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健康发展。1998年四川省水利电力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都江堰水利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挂牌成立。自1993年以来,开始进行国有地方电力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已约占国有地方电力企业总数的1/4。同时全省已有42.7万处小型水利工程采取租赁、拍卖等形式进行了改制。

优质高效的水利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通过狠抓“四站两队”(水利水保站、电管站、水产站、水文站、抗旱服务队、防汛机械抢险队)的建设和管理,逐步建立起了以县级水利部门为依托,以片站、流域站为骨干,以乡镇水利站为基础,以村、组群众管水组织为补充的服务网络,在抗旱夺丰收,防汛保平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水政立法工作,强化水行政收费建设。先后制定和出台了水资源管理费、河道砂石费等的征收办法,充实了水利工程修建维护经费。

机构与队伍

四川省水利厅为全省水行政主管部门。50年来,全省水利行业的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得到了很大发展和提高。截止2000年底,全省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5 0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 300多人,中级职称的8 000余人。

展望

在西部大开发中,21世纪前10年,四川加快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生态屏障,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初步制定了“四川省水资源总体规划报告”,提出了2010年的远景规划。在第10个五年计划期间,主攻紫坪铺水库、亭子口水库建设,抓好都江堰、玉溪河灌区续建、配套,同时建成一批中小型水利项目,解决缺水严重地区的供水。

四川省人民政府提出了“治水兴蜀”战略方针,把水利作为基础产业的重中之重来抓。全省每年坚持水利夏修、秋修和冬季水利建设。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重点明确,确立了“立足四川盆地腹部地区,推动攀(枝花)西(昌)地区,带动盆地周围山区和川西北高原区”的水利布局。重点解决四川水利存在的以下问题:目前全省仍有一半耕地无灌溉水源,有200万人、3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有23个城市供水紧张,有41.3%的幅员面积水土流失严重,江河堤防不足,旱洪和山地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等。四川省以坚持改革开放、建立治水机制,坚持依法治水、健全法制体系,实施科教兴水、强化水利队伍建设等措施,促进全省水利新跨跃。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