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地方水利--西藏水利

西藏水利

2020-04-09 21:01

概况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位于中国西南边疆,地处78°25′~99°06′E和26°50′~36°29′N之间,总面积122.84万km2,平均海拔4 500 m以上,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的主体。北临新疆、青海,东接四川、云南,南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毗邻,西与印度和克什米尔地区接壤。高原周围群山环抱,南部和东部河流深切、山高谷深,北部高原辽阔坦荡,中部山地、宽谷和湖盆相间排列。西藏的气候独特,复杂多样,总体上是西部严寒,东南温暖湿润,呈现由东南向西北的带状更替,即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该地区的独特之处是日照长,辐射强烈;气温低,湿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春干燥,多大风,空气稀薄,大气干洁。全年平均气温在-5.6~20℃之间。西藏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 000 mm以下,藏东南年降水量在2 000~1 000 mm,腹部地区600~400 mm,西部地区年降水量最少,不足100 mm。

2000年末西藏辖1个地级市、6个地区、1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71个县。全区总人口262万人,其中藏族占92%。人口密度2.13人/km2。全区耕地面积230 850 hm2,人均耕地0.088 hm2。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7.42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51.22亿元。

水系及水资源

太平洋水系由金沙江和澜沧江组成,占西藏外流水系总面积的10.4%。印度洋水系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怒江、吉太曲、察隅曲、丹龙曲、西巴霞曲、鲍罗里河、朋曲、朗钦藏布、森格藏布等,占西藏国土面积的43.9%。藏北内流水系占西藏国土面积的48.8%,水系较大的河有汇入纳木错的则曲,汇入色林错的扎加藏布,汇入扎日南木错的措勤藏布。藏南内流水系占西藏国土面积的2.2%,主要由羊卓雍错—普莫雍错为最大,其次是玛旁雍错,水系最大的是汇入羊卓雍错的卡洞加曲(参见彩图Ⅲ—26)。

Ⅲ—26.西藏自治区水系及工程分布示意图

西藏水资源丰富,是我国河流与湖泊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4 482亿m3,占全国河川径流的16.53%。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和每公顷拥有水资源量均为全国之冠。西藏地下水和地表水主要来自降水,河流的补给主要由降水组成,但也有一些河流主要靠冰川补给,如帕隆藏布冰川补给量占年径流量的60%,朗钦藏布、森格藏布冰川融水补给量也达49.8%。西藏地下水量为1 107.3亿m3

水旱灾害

西藏洪灾、旱灾较频繁。洪灾主要发生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拉孜—米林)段和其支流拉萨河、年楚河。1954年雅鲁藏布江全流域发生大洪水,最大洪峰流量达10 000 m3/s,受灾人口达2万,死亡400人,淹没农田5 733 hm2,冲毁农田867 hm2。1998年8月雅鲁藏布江干、支流又发生50年一遇洪水。2000年8月年楚河流域发生70年一遇的洪水,给水利、桥、涵、公路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西藏春季降水少,拉萨、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昌都地区春播时间,极易发生春旱。1961~1991年30年中,全区性干旱就达12次。1982年山南地区的琼结、乃东、扎囊、桑日、曲松、贡嘎等县旱灾面积达6 000 hm2,粮食减产40%;昌都地区受旱面积33 333.3 hm2

水利发展

治水历程

公元6世纪末,吐蕃王朝时期就有“串连湖源,广作沟渠,引水灌田”,兴修水利之举。公元13世纪,元朝在西藏采取了重大措施,土地、水源、草场、牲畜等生产资料得到了保护,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测绘官员陶思曾到江孜发现:“年楚河两岸……平野夷旷,田亩纵横,土性黏固,空气干燥,故蕃农皆开渠引水,以收灌溉之利。今年楚河东西岸均有长渠一道,各田庄又均有界沟旱溉潦泄,有裨农功”[见《藏东酋随记》宣统元年(1909年)四川官印书局]。1959年前,西藏仅有分布零散的引水渠道,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7万hm2

1959年民主改革后,西藏水利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灌溉、防洪、水土保持、水电、人畜饮水等各项水利建设,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2000年底,全区共修建水库(堤坝)5 290座,总库容17.23亿m3;修建666.6 hm2以上农田灌溉渠61条;有效灌溉面积由1959年以前的1.87万hm2增加到13.67万hm2,河道堤防280 km;人畜饮水工程174处,已解决50万人、1 27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草场灌溉面积由解放初几乎是空白增加到16.81万hm2

“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年楚河、拉萨河,参见彩图Ⅰ—45~47)中部流域系人口集居地区,它含拉萨市及日喀则、山南、林芝三个地区,据2000年统计资料:人口151.3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4.5%;耕地面积141 319.1 hm2,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61.46%;工业产值2 299.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1.6%;粮食产量666.6万吨,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69.32%;大小牲畜603.08万头,占全区总牲畜头数的26.67%。“一江两河”中部流域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91年5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一江两河”中部综合开发列为国家“八五”计划和10年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一江两河”中部综合开发,要以水利建设为龙头,以农牧业开发为主体,配套建设必不可少的能源、交通项目。因此,全区骨干电站、水利枢纽、大型灌区大都布设在该地区,且形成拉萨、日喀则、山南为中心的藏中电网。

Ⅰ—45 雅鲁藏布江(西藏山南段)

董保华摄

Ⅰ—46 年楚河(雅鲁藏布江支流)

董保华摄

Ⅰ—47 拉萨河(雅鲁藏布江支流)

林晶华摄

而东部三江流域,多为高山峡谷,耕地多分布在“三江”各支流上,且分散、不集中,水利设施的投入仅在条件较为优越的部分县,如芒康、八宿等县。而藏北、藏西地区由于海拔均在4 300~4 500 m以上,且为牧区,草场已严重超载放牧,水土流失已十分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均为重点生态保护区。

农田灌溉

截至2000年全区已建成灌溉66.67 hm2以上灌区350个,其中灌溉666.67 hm2以上灌区67个,已建成水库、塘坝5 290座,总库容量17.23亿m3,其中水库53座,总库容11.85亿m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67万hm2,草场灌溉面积达到16.81万hm2

水环境保护

西藏河流湖泊众多,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察隅河、丹龙曲、西巴霞曲、朋曲、森格藏布、朗钦藏布均发源或流经西藏,由于地理因素和气候条件差别较大,西藏东部和南部的水质与藏北高原水质状况大不相同。藏东南诸河,河水源主要由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矿化度低,水质良好,大多能达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藏北高原的内流湖泊矿化度高,仅少数过水湖泊为淡水,大多数为咸水湖或盐水湖,湖水一般不宜饮用和灌溉。2000年,全区共建有水质监测站31个,按水系划分,雅鲁藏布江干流6个,年楚河3个,下布曲1个,拉萨河7个,尼洋河5个,怒江1个,澜沧江4个,羊卓雍错1个,普莫雍错1个,朋曲1个。根据检测结果,西藏大部分水体达到Ⅰ、Ⅱ类水质标准。堆龙曲中、上游段受地热开发影响,砷、六价铬、氟超标,为Ⅴ类水,下游东嘎桥经稀释自净又恢复到Ⅲ类水。

1998年对羊八井地热电厂和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废水进行了治理,全区工业废水处理率仅达35%。

防洪工程

1964年对拉萨市区防洪堤按40年一遇标准进行全面整治,河堤长20.76 km,1999年按100年一遇规划已整治河堤3 020 m;1978年,日喀则地区对年楚河的江孜—日喀则段进行了全面整治,1982年竣工,其间修了200 km人工河堤,并对河道进行了裁弯取直,河堤堤距适当束窄。日喀则市1999年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新修河堤2.1 km,加高加固17.9 km,2000年全流域遭受70年一遇洪水后,溃决了22 km人工河堤,之后只作了一些临时应急处理,计划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重建,目前正在进行。林芝地区八一镇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新修河堤,1999年已完成左岸堤防4 400m,加宽加固1 900 m,基础处理180 m,增设丁坝6处;山南地区泽当镇按50年一遇标准建设堤防3 200 m。

水土保持

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03.42万km2,占自治区总面积的84.18%,其中水力侵蚀占5.05%,风力侵蚀占4.12%,冻融侵蚀占75.02%。截至2000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43万hm2,其中种树、种草4万hm2,梯田改造8.43万hm2

水力发电

西藏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天然水能蕴藏量200 GW,占全国天然水能蕴藏量的30%,藏东南地区最为集中,约占全区水能蕴藏量的70%。可开发的水能资源56.59 GW。雅鲁藏布江干流,天然水能蕴藏量可达80 GW。五大支流可达10 GW。如果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开凿一条36 km的隧洞,将雅鲁藏布江的水由派区引到墨脱县冬桥,便可获得2 190 m的落差,可建装机40 GW的水电站。

截至2000年末,全区已建成水电站429座,总装机容量253.1 MW,其中地区级水电站19座,装机容量为155.6 MW,县级水电站60座52.605 MW,乡(镇)级水电站134座18.579 MW,村级电站216座26.317 3 MW。据2000年资料统计:全区大于5MW的水电站9座,装机容量172.5 MW,占水电装机容量的69.26%。其中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90 MW,满拉水电站20 MW,沃卡一级20 MW,查龙水电站10.8 MW,唐河水电站6.4 MW,纳金水电站7.5 MW,沃卡三级6.4 MW,昌都水电站7.5 MW,平措水电站5 MW。

在已建成的429座水电站中,有19座电站在电网运行中,装机容量达到156.13 MW,其余410座单独运行的水电站装机容量为96.97 MW。

城乡供水

1998年实际供水量16.36亿m3,其中地表水占91.5%,地下水4.1%。地表水主要以引水为主,占地表水供水量的83.1%,水库供水和提水站供水分别占12.8%和4.1%。农业用水(含林、草地用水)为14.15亿m3,占总用水量的86.5%,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53.1%;农村人畜用水量占9%;工业、城市生活用水量分别占3.5%和1%。从行政区划分用水量,拉萨市和日喀则地区用水量较大,分别为5.15亿m3、5.13亿m3,分别占全区总用水量的31.5%和31.4%;全区地下水供水量0.79亿m3,其中拉萨市和日喀则市地下水供水量分别为0.43亿m3和0.1亿m3

节水工程

全区水资源人均17.13万m3,耕地平均水量194.15万m3/hm2,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和耕地占有水资源也不相同,最大的山南地区人均18.26万m3,耕地水资源量为395.3万m3/hm2,人均最小的是那曲地区,为1.14万m3,耕地水资源量最小的拉萨为22.65万m3/hm2。1998年人均用水量为667 m3。全区耕地用水均实行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1978~1982年间,西藏自治区水利局在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国营农场、贡嘎、察隅等10多个县(点)进行了小面积农田节水喷灌试验,先后购置以柴油机为动力的喷灌设备1 600多套,喷灌面积160 hm2。20世纪80年代后期,浆砌块石和混凝土预制块衬砌,混凝土浇灌等措施开始在主要农区蓄水、引水工程中广泛应用。90年代开展以U形渠,土工膜节水防渗措施为主要内容的节水灌溉试点、示范工作。截至2000年,全区有较大的节水工程设施1 639处,修建混凝土防渗渠95条,总长502.93 km,浆砌石砌防渗渠68条,总长352.86 km。

滩地开发

1970~2000年,在拉萨河的达孜、曲水县一带,雅鲁藏布江干流泽当镇一带的低河漫滩、高漫滩、江心洲营造了大面积的防护林带,累计8 000 hm2。冬季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汛期起到了蓄洪、滞洪和削减洪峰的作用。如雅鲁藏布江干流羊村水文站1998年洪水位比1962年低0.53 m,但1 d、3 d、7 d洪量均大于1962年。

机构与队伍

1952年9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组建昌都水利工作队,1953年初抵达昌都,1955年调往拉萨更名为西藏水利队。1956年10月更名西藏水利总队。1957年西藏水利总队调升为处级建制,隶属于工委农工部。1960年隶属筹委农牧处,降成水利科,同年升为处级。1963年3月成立水利局(处级),隶属于筹委农牧处。1965年9月,水利局隶属于农牧厅。1974年区农牧局下设水利处,1976年水利处与水利局合并,对外称西藏自治区水利局。1979年8月成立自治区水利电力局。1979年9月水利电力局更名为水利电力厅。1981年2月工业厅合并水利电力厅,水利局(县级)隶属于工业厅。1983年9月,西藏工业厅分为工业厅和电力厅,1983年11月电力厅更名为水利电力厅。1986年电力厅撤销,水利局划归农牧林业委员会。1995年12月自治区水利局升格为副厅级,政府直属机构。2000年3月,自治区水利局升格为自治区水利厅。水利厅内设7个处室,厅机关实有人数49人。厅直属事业单位4个,厅系统共有职工460人。

展望

“十五”期间要着重抓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①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使重要城镇和人口密集区达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洪标准,逐步提高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②建立稳定的水资源供给与有效利用保障体系,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格局,满足饮水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③建立较为完善的农田保障体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牧业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④建立有效的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体系,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加强水环境监测,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⑤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利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十五”期间全区水利发展可以概括为“54321”目标。即投资50亿元资金,新增库容4亿m3,新增电站装机40 MW,解决40万人、400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治理拉萨河、年楚河、雅鲁藏布江中段三大江河,对30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乡村通电率提高30个百分点,新增加改善农场灌溉面积13.33万hm2(200万亩),完成200个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000 hm2。“十五”期间实施好“8341”工程:即修建阿涡夺、江雄等8座水库,建设满拉、雅砻、拉萨3个大灌区,新修400 km江河堤防,修建100座小型水电站。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