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灌溉与排水--灌溉

灌溉制度

2020-04-09 21:01

根据作物需水特性和当地气候、土壤、农业技术及灌水技术等因素制定的灌水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灌溉制度是规划、设计灌溉工程和进行灌区运行管理的基本资料,是编制和执行灌区用水计划的重要依据。

棉花灌溉制度示意图

1—计划湿润土层允许最小储水量线;2—计划湿润土层允许最大储水量线;3—计划湿润土层储水量过程线

灌溉制度的制定有3种方法:①根据当地的灌溉实践经验制定。②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③利用农田水量平衡原理通过分析计算制定。在进行水量平衡计算时,需要有关作物生育阶段的田间耗水资料,作物生育期内的有效降水资料,灌区地下水状况及其在作物生育期内对作物的补给等资料。此外,还应根据作物的生长特点确定土壤计划湿润层厚度、不同生育期旱作物适宜土壤含水率的上限和下限,以及稻田最适宜水层深度的上限和下限。在水源不足的地区,还要根据水土资源平衡状况,决定是否采用非充分灌溉及作物需水临界期等。

灌溉制度对灌溉管理工作有一定指导作用,但是灌溉制度的实际操作受天气和水源状况等偶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必须根据灌区当时的天气、土壤和作物状况做出修正,其灌水定额和灌水时间不能完全按事先拟定的灌溉制度决定。例如,雨期来临前的缺水可采取小定额灌水;有霜冻或干热风危害的征兆时可提前灌水;起风时可推迟灌水,以免引起作物倒伏。在作物需水关键期要及时灌水,而其他时期则可根据水源等情况灵活处理。

旱作物灌溉制度

拟定旱作物灌溉制度时,除了要对作物的需水特性和灌区的土壤、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外,还必须注意所采用的农业技术措施。应针对不同的作物品种和不同的水文气象年份分别制定不同的灌溉制度。灌水技术不同,灌溉制度也不相同。采用喷灌时,计划湿润的土层较浅,允许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范围较小,同时地面流失和深层渗漏量也比较小,所以喷灌的灌水定额小,灌水次数多。种植在盐碱土或含盐量较高耕地上的旱作物,其灌溉制度不仅要考虑作物的需水要求,还要满足洗盐、压盐、防盐等改良土壤的要求,因而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都比较大。拟定灌溉制度时还应考虑灌区的水源条件,在丰水季节可采用大定额的储水灌溉,枯水时可适当减小灌水定额。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可以制定旱作物的灌溉制度。下面以棉花为例说明旱作物灌溉制度的制定过程(见图)。图中纵坐标表示计划湿润土层的储水量,横坐标表示时间。计划湿润土层的储水量过程线如图中线3所示,其变化位于适宜含水量的范围之内;线3向上倾斜的程度表示耗水强度,土层储水量随着时间逐渐减少,遇有降雨P1,P2,…时土壤含水量迅速增加,当储水量降低到接近允许最小储水量线1时进行灌水。灌水定额分别为m1、m2和m3。图中d表示降雨后深层渗漏水量。

水稻灌溉制度

拟定水稻灌溉制度时需要根据水稻需水特性和灌区土壤及农业技术特点,制定水稻在生育内田间水分控制标准,再按照水文气象资料,按水量平衡原理制定出每次灌水的日期、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

水稻灌溉定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稻的需水量大小和生育期降雨量等气象条件。在水稻需水量大、稻田渗漏和蒸发量大以及降雨量少的情况下,需要较大的灌溉定额。反之,则灌溉定额小。而灌水定额、灌水次数和灌水时间除了与水量消耗和雨量多少有关外,还取决于稻田的水分控制标准。稻田水分控制标准依水稻的需水特性而定。稻田水量的控制有两种方式:①允许田面有较深的水层。这种方式能比较充分地利用天然降雨,灌水次数少而灌水定额比较大,田间用水管理比较简单。②在田面维持较浅的水层或仅为湿润状态,并且适当地进行晒田。这种方式可节约用水,对水稻生长有利,但灌水频繁,用水管理复杂。参见水稻灌溉和稻田水量平衡。盐碱土稻田的灌溉应与洗盐的要求相结合,在全生育期内维持一定水层,既保证水稻需水,又保持一定的洗盐效果,必要时还应采取换水排盐措施。冷浸田的灌溉则以湿润为主,勤灌浅灌,并可多次晒田。此外,灌水方式还应考虑天气的变化。早稻返青期遇有低温天气时,应采取白天水层浅、夜晚水层深的灌水方式。相反,双季晚稻返青时气温高、日照强,则白天水层深、夜晚水层浅,以调节土壤温度。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