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航道与港口--航道整治

莱茵河河口整治

2020-04-09 21:01

在莱茵河河口进行的河口整治。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荷兰等6国,于荷兰鹿特丹附近地区注入北海。莱茵河河口整治一般指鹿特丹(参见鹿特丹港)出海口的整治,但广义的莱茵河河口则包括瓦尔河、莱克河和马斯河3条河下游三角洲(图1)。

莱茵河流域面积22.4万km2,年径流总量790亿m3,年来沙量350万t,属于少沙河流。河口地区潮汐为半日潮,平均潮差1.5~1.6m。1850年前,河口整治主要考虑防洪问题;1850年后,荷兰政府实行河道整治总规划,对河口系统地进行治理。1980年后,已可保证25万t油轮随时进出港,鹿特丹港成为世界著名大港。所进行的整治工程主要有:新水道开挖、封堵支流河口与建闸、欧罗普特港扩建、港口外海航道疏浚等。

新水道开挖工程

1827~1829年,曾开挖一条人工通海航道,名为沃尔恩水道,但使用情况不好[图1(b)]。1858年设计研究一条新出口水道,切通荷兰湾,水道长4.3km,距离鹿特丹33km。 新河口由两条导堤组成,北堤长2000m,南堤长2 300m,堤距900m。 在荷兰湾建成宽50m、深3m(低潮位下)、长4.5km的人工航道。1872年完成疏浚,1864~1877年导堤建成,但口外泥沙淤积。

1881年浚挖河口拦门沙,加宽加深新水道,并采用丁坝及护岸等工程措施,其中尤以采用柳条柴排工覆盖砂石所构成的低丁坝较为有效。

自从切通荷兰湾后,鹿特丹港吞吐量大增,1880年296万t,1903年增至1 530万t。

图1 莱茵河河口略图

(a)1980年略图;(b)1890年略图

封堵支流河口与建闸工程

布里斯马斯(Brielse Maas)河口紧邻鹿特丹新水道南侧,是莱茵河北支的天然出口。自切通荷兰湾后,该河口逐渐萎缩,1950年将其封堵。另外,南侧的哈灵水道(Haringvliet)接纳莱茵河与马斯河上游绝大部分来水,1970年实现荷兰三角洲计划,将其封闭建闸,使鹿特丹新水道成为莱茵河惟一通海水道,防止和减轻了新水道的淤积。

欧罗普特港扩建工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港口和航运事业发展迅速。1957年,荷兰对欧罗普特港工程计划进行模型试验(参见港工模型试验),确定港口导堤的布置(图2)。1967年,将欧罗普特港进港航道挖深延长。1971年,满载25万t、吃水19.8m的油轮能够进出。随后,建设新港口水道,使之成为鹿特丹新水道和欧罗普特港区的共同进港口门,延长北导堤3km,沿新线建12km南堤和护堤(图3)。1969年修建分隔堤,为欧罗普特港区和鹿特丹新水道提供分开的进口航道。但随着永久性进口航道工程建成,进口区淤积量显著增加,每年需要挖浮泥1 200万~1 400万m3,遂于入口和分隔堤之间挖一大截沙坑,面积为160万m2,疏浚效率显著提高。

图2 荷兰湾新港口示意图(1974年)

图3 荷兰湾进口航道整治工程布置示意图

港口外海航道疏浚工程

包括外海引航道(长30km,宽1 200m,深23m)和进港航道(长15km,宽400~600m,深23m)的疏浚,使用两条高效能、大容量自航耙吸式挖泥船完成,疏浚不影响航行,通过模型试验确定口门最优布置,最后确定口门宽度为850m,能容4艘大船同时通过。

荷兰湾进港航道的淤积量不多,例如,1973年在全长45km的维护挖泥量还不足100万m3

通过疏浚与整治,航道水深逐年增加,至1974年船只吃水深度可达20.7~21.9m。 鹿特丹港航道之所以能保持这样的水深,除疏浚外,河口整治工程起了重要作用。北堤建到15m水深处,防止漂沙侵入,而且能迫使沿岸向流动的泥沙折向外海。南岸堤将马斯费拉克特浅滩区围起来吹填,吹填后使鹿特丹港域扩大1 600 hm2。港池和航道开挖的泥沙吹填到沿岸海滩,避免建堤后沿岸侵蚀。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