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航道与港口--著名航道与港口

东京港

2020-04-09 21:01

日本最大的内贸枢纽港。位于35°43′N、139°46′E,东京湾内(见图)。除东京港外,湾内还有木更津、千叶、川崎、横滨、横须贺等其他5个港口。东京湾是日本包括伊势湾和大阪湾在内的3个大外海湾,该湾口门宽约8km。

东京港平面布置示意图

按日本港湾法规定,将沿海1 102个港口按其重要性划分为特定重要港口、重要港口、地方港口3个等级,特定重要港口有21个,东京港是其中之一。

东京港承担着大都市的产业活动和市民必需的货物流通,是大都市型商业港口。进出的货物以杂货制品类、食品、纸类、建材为主。通过集装箱船、滚装船、渡轮等定期班轮运输,将北海道、四国、九州、冲绳等岛连接在一起。港口配置了很多国内外航线,形成了支撑日本产业和国民生活的物流中心。1999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9.9万TEU,居日本五大集装箱首位,列世界港口排名第16位(参见彩图Ⅷ—40)。

Ⅷ—40 东京港

毛维真供稿

发展简况

东京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时期。

(1)第1时期。东京港早期,江户时代到关东大地震。追溯到1457年(日本长禄元年),东京港的前身——江户港已经相当繁荣了,在历史上作为海运集散点,为江户的市民提供基本的物品。1868~1911年(日本明治时代),东京港通过疏浚隅田河的航道,并用疏浚土在月岛和芝浦回填成陆,港口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

(2)第2时期。东京港对外开放期,关东大地震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致使陆上交通瘫痪,人们加深了对东京港建设重要性的认识。1925年开始(日本昭和时代),芝浦和竹浦码头完成,奠定现代港口的基础。1941年5月20日,东京港作为国际贸易的港口对外开放。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接收时期港口原有的功能事实上已经停止了。

(3)第3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这一时期,东京港加速成为一个国际贸易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国内工业的逐渐恢复,港口建设迅速发展,建成了丰洲的煤炭码头和晴海内外贸码头。20世纪60年代之后,世界范围内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出现,东京亦于1967年建成第一座供全集装箱化船舶靠泊的品川码头,成为国际贸易繁荣时代的港口先驱。东京港口加强渡轮和特种货物码头的建设,更新码头设备,促进了东京都和整个日本东部货物的流通。

自然条件和航道

东京港内海湾潮差不大。测得最大潮流流速43.4 cm/s,水流平缓。

测得最大台风风速32.8m/s。东京湾是一个良好的海湾。

东京港有3条进港航道。第1航道位于西侧,长4 300m,最小底宽430m,水深14m;第3航道位于东侧,底宽300m,水深11m;第2航道位于第1、3航道顶端并贯通,底宽300m,水深10~12m。

港口设施

港口水域面积5 456hm2,港口陆域面积1 182hm2。防波堤长7 262m。港口主要有23个码头组成,码头线和栈桥长23 678m,码头泊位182个,其中包括集装箱码头线长4 224m,泊位15个。其中还有浮筒泊位、簇桩泊位、小船驳岸、货棚、堆场、木材港池、集装箱桥吊、直升机停机坪等设施(见图)。

规划建设

据预测,2005年东京港的货物吞吐量将为1.0亿t,其中外贸货物3 540万t,内贸货物6 460万t(包括渡轮货物2 220万t)。

规划拟对公共外贸、内贸、专用码头及客船码头等进行更新改造。特别是对大井集装箱码头进行改造,码头线长从2 300m增加到2 350m,为适应大型集装箱船的靠泊,将8个泊位改成7个泊位,水深从12~13m,增深到15m,通过码头的加固,提高对地震的抗震能力。第1航道的底宽增加到450~600m,水深增加到15~16m,新建第1航道头部的东、西防波堤共1 350m,实施临港新的交通计划,提高10个重要泊位的抗震能力。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