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环境水利--水资源保护

热污染

2020-04-09 21:01

水温异常升高形成的水污染。天然水水温随季节、天气和气温而变化。当水温超过33~35 ℃时,大多数水生生物不能生存。

水体热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冷却水。主要是电力工业,其次是冶金、化工、造纸、纺织和机械制造等工业,将热水排入水体,使水温上升,水质恶化。根据美国统计,电力工业冷却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的冷却水总排放量的80%以上。一个装机1 000 MW的火电厂,冷却水排放量约为30~50 m3/s;装机相同的核电站,排水量较火电厂约增加50%。年产30万t的合成氨厂,每小时约排出22 000 m3的冷却水。

水体增温显著地改变了水生生物的习性、活动规律和代谢强度,从而影响到水生生物的分布和生长繁殖。增温幅度过大和升温过快,对水生生物有致命的危险。

水体增温加速了水生态系统的演替或破坏。在20 ℃的水中,硅藻为优势种;32 ℃时,绿藻为优势种;37 ℃时,只有蓝藻才能生长。鱼类种群也有类似变化。对狭温性鱼类来说,在10~15 ℃时,冷水性鱼类为优势种群;超过20 ℃时,温水性鱼类为优势种群;当水温为25~30 ℃时,热水性鱼类为优势种群。水温超过33 ℃时,大多数鱼类不能生存。水生生物种群之间的演替,以食物链(网)相联结,升温促使某些生物提前或推迟发育,导致以之为食的其他种生物因得不到充足食料而死亡。食物链中断可能使生态系统组成发生变化,甚至破坏。

水体升温加速了水及底泥中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和营养元素的循环,藻类因此过度生长繁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有机物降解又加速了水中溶解氧的消耗。

某些有毒物质的毒性随水温上升而加强。例如,水温升高10 ℃,氰化物毒性就增强一倍;而生物对毒物的抗性,则随水温的上升而下降。

水体热污染区域可分为强增温带、适度增温带和弱增温带。热污染的有害效应一般局限在强增温带,其他两带的不利影响较小,有时还产生有利效应。热污染对水体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热排放工业类型、排放量、受纳水体特点、季节和气象条件等。

各国对水体热污染及其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制定了冷却水温度的排放标准。美国、俄罗斯等国按不同季节和水域制定了冷却水温度的排放标准;德国以不同河流的最高允许增温幅度为依据,制定了冷却水温度排放标准;瑞士则以排热口与混合后的增温界限为最高允许值,确定排放标准。

中国在2002年颁布的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该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小于或等于1 ℃;周平均最大温降小于或等于2 ℃。

水体热污染的防治主要包括:①根据水体热容量和技术经济条件,制定热排放标准;②加强各工矿企业之间的余热利用;③对高温冷却水采取降温措施,提高循环水利用率。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