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水面板为拱形的支墩坝。连拱坝可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建造,在中小型工程中也有用浆砌石建造的。 连拱坝由于拱的受力条件较好,支墩间距可以加大,材料强度能够充分利用,坝体工程量相应减少。但连拱坝对地基要求较高;抗震能力较差;对温度变化和地基变形反应敏感。连拱坝不宜坝顶溢流。 布置及轮廓尺寸 连拱坝坝顶的结构型式一般有垂直式、水平式、半开敞式和开敞式。坝顶设有公路交通道或人行道。坝内可视需要设置交通、检查和观测廊道。 连拱坝基本剖面轮廓尺寸的确定原则参见支墩坝。上游坡角(坝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一般为45°~60°,下游坡角一般为70°~80°。坝高在30m以下时,支墩间距(支墩中心距)为10~18m;坝高30~60m时,为15~25m;坝高60~120m时,为20~40m。连拱坝的上下游坡角、支墩间距、拱中心角、拱与支墩厚度等,均需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连拱坝拱筒边界影响范围示意图 (a)库空与库满情况;(b)水库部分蓄水情况L—拱筒受边界影响的范围;S—拱筒受边界影响较小的范围
稳定及应力分析 连拱坝的稳定及支墩应力分析参见支墩坝、岩基上水工建筑物抗滑稳定和重力坝应力分析。 拱的应力通常截取垂直上游坝面单位宽度的拱圈进行计算。但在靠近坝顶或水面处、或接近地基处,拱筒的应力受到边界影响,其长度(见图)可按式

估算。式中,L为边界影响长度;r为拱的半径;T为拱的厚度。
拱的应力根据其不同部位进行分析,即中间部分的拱、受水位变幅影响部分的拱、底拱部分、顶拱部分,可分别采用普通弹性理论法、拱梁分载法,或采用双铰拱或无铰拱理论近似计算。连拱坝拱的应力也可采用有限元法计算。拱的应力计算中需考虑温度作用,在地震区还需考虑地震作用。 构造及设计要求 连拱坝支墩有实体的和空腹的。实体支墩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但侧向稳定和抗震能力较差。有时为满足支墩纵向弯曲稳定、侧向抗滑和抗倾稳定以及抗震要求,需设置加劲梁和加劲肋。实体支墩厚度一般为拱厚的1.5~2.0倍。空腹支墩是由2片墩墙和上下游面板连接而成,四周封闭,空腹内设有隔墙,支墩厚度(2片墩墙外缘距离)一般为6~8m,墩墙厚度一般与拱厚相等。空腹支墩刚度较大,有利于侧向稳定和抗震。当混凝土支墩较长时,施工期需设纵缝或留宽缝。支墩一般仅在拱座、加劲梁、加劲肋与支墩连接的部位以及空腹支墩的面板、隔墙与墩墙连接的部位布置受力钢筋。 连拱坝的挡水面板一般为圆弧拱。拱沿高度方向一般采用等内半径和等中心角。拱中心角一般为135°~180°,也有的采用90°~120°。拱中心角愈大,温度变化和地震对支墩的相对位移影响愈小,拱座处的剪力亦小。拱厚沿高度变化,但在水平截面内(水平拱)或垂直于上游坝面的截面内(倾斜拱),拱厚是不变的,仅在个别情况下,在拱座处适当加厚。坝顶拱的厚度应满足气候和施工条件的要求,一般不小于0.5~1.0m;大跨度混凝土拱的坝顶厚度不小于2.0m。 拱与支墩的连接方式有:①刚性连接,易于产生较大温度收缩应力,易使拱与支墩上游面出现裂缝,拱对地基变形反应敏感,但对坝的整体性和支墩侧向稳定有利。②分缝连接,在拱座处用一刚度较大的板连接相邻两拱,连接板搁置在支墩上,其接缝内填注沥青等。 在河床平坦部位,常设置水平拱台支承对称底拱;在岸坡较陡部位,则设置倾斜拱台支承不对称底拱。底拱与拱台连接有固接和铰接两种。固接时,拱筒纵向钢筋深入拱台内,底拱部分有梁的作用;铰接时,底拱部分对地基变形适应性好。但分缝处需设置可靠的止水设备。在拱台的下部,一般作齿墙嵌入地基。 地基处理 连拱坝要求建于良好的岩基上。支墩与拱筒底应建立在完整的微风化岩基上,坝内一般不设灌浆廊道。防渗帷幕可布置在齿墙部位,孔深、孔距和排距等需视坝高和地基透水性而定。坝基需进行固结灌浆。 历史及发展 16世纪末,西班牙修建的埃尔切(Elche)坝是世界上最早的连拱坝,坝面铅直,坝高23m。19世纪末开始出现坝面倾斜的连拱坝。1968年加拿大建成的丹尼尔·约翰逊坝(Daniel Johnson Dam)是世界上已建的最高连拱坝,坝高214m。中国1956年建成的梅山连拱坝,坝高88.24m,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连拱坝(参见彩图Ⅴ—28)。

Ⅴ—28 梅山连拱坝 孟宪玉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