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水利工程勘测--地震

地震烈度

2020-04-09 21:01

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的地面及房屋建筑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地震影响场和宏观地震烈度

地震发生之后,地震动影响(波及)的范围是有限的,地震动的强弱和造成的破坏各处也不是相同的,其中能找出一块范围不大而破坏(震感)最强的地区,称为极震区或震中区。地震对地面造成的影响,从极震区向外拓展,距离愈远,震动愈弱,终至消失。一次地震的波及范围称为该地震的影响场,通过宏观调查了解到的各点的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来表征,称作宏观地震烈度或地震影响烈度。

地震烈度表

按照地震时人的感觉、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等3个方面的宏观标志,按照其强弱,从无感到全部毁坏划分为若干等级,依次排列成表,以统一的尺度衡量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称为地震烈度表。除少数国家之外(如日本采用7度表),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12度划分法。中国先后制定了《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谢毓寿,1957)、《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和GB/T 17742—1999《中国地震烈度表》;欧美各国普遍使用《MSK—81烈度表》和《欧洲地震烈度表(1995)》。

等震线和等震线图

地震烈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震级的大小和研究地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距),同时也受到震源深度、地质条件、岩(土)体性质、地貌和地下水水位,以及建筑物的类型和抗震性能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地震影响场中烈度相同的各点相连,称为等震线或等烈度线,由等震线组成的图件称为等震线图,大致构成同心椭圆或同心圆形,其中心即为极震区,相应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是该影响场中烈度最高的地方;最外圈一般取Ⅲ度或Ⅳ度圈。中国大陆绝大部分地震属震源深度小于70km的浅源地震,浅源地震的震中烈度与震级的一般统计关系如表。

浅源地震震中烈度与震级的一般对应关系

地-震绝对烈度

用仪器测量地震时,直接求得测点处地面运动的绝对数值,如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以这些物理量来表示的地震烈度称为绝对烈度。但实际上地面受到地震影响的程度,并不能简单地用某个物理量全部表示出来。绝对烈度多与宏观烈度配合使用,中国1980年和1999年的地震烈度表中,还将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列为评定烈度的标志之一。

地震基本烈度

某个地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一般场地条件和一定超越概率水平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参见地震烈度区划图)。地震基本烈度并非某个地区实际遭遇过的地震影响,而是按一定的地震地质模型或数学模型,对大量历史地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而得出的预测,用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规划和建(构)筑物抗震设防的依据。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按该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确定。对抗震设防有特殊要求的重大工程,应在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进行复核后确定。

设计地震烈度

综合考虑建设场地的地震活动性(地震基本烈度)、工程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特点和可承受的地震风险度,在此基础上确定的,作为工程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