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水利规划--流域规划与工程规划

太湖流域规划

2020-04-09 21:01

太湖流域是以太湖为中心,以黄浦江为主要泄水道的长江最下游的一个支流水系;西抵天目山、界岭和茅山,北临长江,东临东海,南临杭州湾;流域总面积3.7万km2。流域形状大致呈以谏壁、杭州、南汇为顶点,边长为270 km的等边三角形(见图)。

太湖流域示意图

流域概况

太湖流域西部为山区和丘陵,占全流域面积的1/5。中东部为平原洼地,占流域面积的4/5。平原区周边高,中间低。周边高程一般为4~8 m(吴淞基面零点,下同),中间洼地高程一般为2.5~4 m,洼地的中心为太湖。太湖以西为上游,以东为下游。流域内有水面面积5 551 km2,占全流域面积的1/6,其中湖泊3 159 km2、河道2 392 km2。平原区水网纵横交织,河道密度达3~4 km/km2,是江南水乡的典型地区。流域大部分面积为第四系土层所覆盖,厚度达50~300 m,土层层次较多,软硬相间。基岩主要出露在西部山区,太湖周围有零星分布,岩类以碎屑岩、岩浆岩为主。流域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集中在春末至秋初,占全年的2/3,以春夏季的梅雨和夏秋季的台风雨为主,平均年降水量1 120 mm。梅雨历时长,总量大,往往形成流域性洪水。20世纪共发生4次大洪水,即1931、1954、1991年和1999年,其中1954年洪水90 d洪量约50年一遇;1999年洪水,30~90 d洪量均超过100年一遇,为20世纪最大洪水。洪水灾害以1954年为最,淹田52万hm2,沿湖城市进水,铁路中断。台风雨历时短,强度大,常形成局部地区的涝灾。如1962年9月暴雨,在苏州、嘉兴一带3d雨量达260~270 mm,约相当于100年一遇,受涝面积约47万hm2。流域上游大部分径流由西、北、南向中部汇集,经太湖调蓄后,向东排入东部水网,再由黄浦江等河道泄入长江。一部分临江滨海地区则直接排入长江、东海和杭州湾。

平原水网地区的特点:①地面高程低,地势高差小,河道坡降平缓,有的达数万分之一,泄水能力小,兼有泄、蓄双重作用。水位的高低升降常影响大面积的排涝效果,并易引起地区间的排水矛盾。②湖泊众多,有相当调蓄作用。20世纪90年代共有湖泊189个,其中太湖水面面积2 338 km2,年吞吐水量52亿m3,起调节水量的中枢作用。③平原河道、湖泊相互沟通,加上潮汐顶托影响,水文条件十分复杂。

全流域大致可分为5个水系:①苕溪水系,发源于天目山,在湖州附近入太湖。②南溪水系,发源于界岭和茅山,于太湖西岸入湖。以上两水系来水约占入太湖水量的70%~80%。③黄浦江水系,分布于太湖下游,由园泄泾、大泖港、拦路港三支合流,经上海市区于吴淞口入长江。黄浦江水系汇集了约全流域一半以上面积的径流,也是承泄太湖洪水的主要出路。④沿江水系,包括谏壁至浏河间连接太湖和长江的南北向一系列河道。⑤滨海水系,包括自杭州到上海南汇嘴沿杭州湾一线入海河道。江南运河(即京杭运河江南段)与沿江各河平交,起纽带和调节作用。

按照水系特点,全流域划分为8个区作为规划的研究单元:①以太湖为主并包括部分沿湖地区的太湖区。②以苕溪水系为主并包括长兴诸河的浙西区。③以南溪水系和沿江水系为主,北到长江,东到常澄(常州、江阴)一线的湖西区。④武进以东至望虞河的武澄锡(无锡)区。⑤望虞河以东,嘉定青浦一线以西,太浦河以北的阳澄淀泖区。⑥太湖和太浦河以南直至杭州湾,东到上海市张泾塘的杭(杭州)嘉(嘉兴)湖(湖州)区。⑦上海市境内黄浦江以西的浦西区。⑧上海市境内黄浦江以东的浦东区。其中以阳澄淀泖区、杭嘉湖区和浦西区最为低洼,是流域洪涝治理的重点。

流域内经济发达,人口集中,有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市以及杭州、无锡、苏州、常州、嘉兴、湖州等大中城市,1997年人口3 611万,密度达979人/km2。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10,财政收入约占全国的1/8,对全国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水网大都能通行不同吨位船舶,总通航里程12 000 km,除西部山区外,几乎村村通船。西部山区有兴建抽水蓄能电站的良好条件。

治理沿革

太湖流域经济开发较早,有中国著名的吴越文化。早在公元前11世纪开始直至唐宋的2 000多年间,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著名的水运工程有伯渎、胥溪、江南运河等;围湖造田和蓄洪垦殖工程有芙蓉圩、南湖、练湖等。同时还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太湖塘浦和围田。宋代郏

对塘浦作过详细的论述。宋以后,围湖加剧,加上河口沉沙淤积,太湖排水出路受阻,水灾趋向频繁。为增辟出路,明代夏原吉曾主持了“挚淞入浏”和开范家浜引黄浦江入长江口的工程。前者因河口淤积而失效;后者不浚自深,形成今日的黄浦江。

20世纪以来,太湖流域人口增长较快,经济发展迅速,对太湖治理更加迫切。民国时期曾几度成立太湖水利机构,进行过局部规划,提出过《治理吴淞江初步计划》,并修建了沿长江的七浦闸和白茆闸等。

1949年后,江苏、浙江和上海曾分别作了许多地区性规划,并修建了一批工程。这些规划由于不是在统一规划指导下编制的,彼此不相协调,据以实施的工程有的未充分发挥效益,有的还引起省市间的水事矛盾。对太湖流域的治理,长期以来存在两种不同观点:有的主张分片控制,洪涝分治;有的主张维持原有河网,洪涝兼治,一直未取得一致。从1970年起由水利电力部组织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进行整体规划的编制,于1985年提出《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即总体规划)。1984年,成立国务院长江口及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在1985年的第3次会议上原则同意了长办提出的报告。1984年成立的水利电力部太湖流域管理局,负责管理流域全面水利工作,于1986年编报了《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由国家计划委员会于1987年批复同意。1991年太湖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当年冬经国务院决定按规划方案全面进行工程建设。从此结束了长达30多年的治水总体方案之争,开始了太湖流域治水的新阶段。

总体规划方案与实施

针对太湖流域自然条件和各方面的要求,以及已有水利工程的布局,经多年探讨,总体规划方案采取了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分区对待的工程格局。治理任务以防洪除涝为主,重点扩大流域排水出路,尽快改变泄水河道有网少纲的不利局面;结合河道治理,统筹考虑航运发展需要,增加通航里程,改善航道条件,提高通航保证率,并引进一定数量的长江水,补充工农业用水和向黄浦江供水,以利防旱和环境保护。根据各方面研究和防洪实践,以1954年5~7月的降雨过程为确定流域性骨干工程规模的防洪设计标准,90 d降雨频率相当于50年一遇。选用1971年实际雨情为设计供水年,相当于保证率94%。地区排涝标准根据分区具体情况分别制定,一般约20年一遇。

考虑到水系和水文条件的复杂性,规划曾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筛选出6个有代表性的方案作为决策基础。选定方案的主要措施包括:①拓浚和新辟骨干河道14条,长500多km,主要有太浦河,从太湖东岸到黄浦江泖河,长57.6 km;望虞河,从太湖北岸到长江,长60.8 km;南排工程,从杭嘉湖区到杭州湾,除续建长山河外再新辟南台头、盐官上河、盐官下河等3处,干河长194.3 km;红旗塘,长26 km;拦路港拓浚,长8.9 km。②建设282 km环湖大堤,堤顶高程7~7.8 m、宽5 m。③在沿长江的7个河口建设抽水能力共625 m3/s的引排结合泵站;在杭州湾建设抽水能力共200 m3/s的排水泵站;在太浦河进口处建设抽水能力300 m3/s的引水泵站,用以向上海市供水。④清理被堵塞的泄水河道。⑤加高加固上海市区208 km的防汛墙和60 km的黄浦江上游堤防;在苏州河口和上游一些河道口门建挡潮闸。

上述工程划分11项骨干工程(简称治太骨干工程),已于1991年冬开始相继开工。其中,最重要的太浦河、望虞河已经建成;南排工程和环湖大堤大部建成;湖西引排工程、武澄锡引排工程和东西苕溪防洪工程已完成部分工程;红旗塘、拦路港、北排通道和黄浦江上游防洪工程也已开始建设。已建工程在防御1999年大洪水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规划展望

展望未来,流域防洪、区域防洪、城市防洪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要总结近年来防御流域特大洪水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分析新发生的流域暴雨洪水的时空组合和地区经济发展对水情变化的影响,补充必要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以巩固、完善流域和区域的防洪体系。对主要城市要侧重保护中心城区及重要交通干线的防洪安全,尽可能减少洪灾损失。太湖流域水资源态势也日益严峻,水质已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抓紧补充、提出切实可行的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节约利用、有效保护、科学管理的方案,近期要重视研究制定特枯年份和水质严重恶化期的应急预案,为有关省(直辖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水资源安全保障。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