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水利规划--流域规划与工程规划

淮河流域规划

2020-04-09 21:01

淮河流域(参见彩图Ⅰ—5)位于中国东部,在黄河、长江流域之间, 跨豫、皖、苏、鲁4省。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原来纳沂河、沭河、泗河东流入黄海,后因黄河南侵夺淮河入海,淮河主流改道南下至三江营入长江。淮河流域分为两个水系:废黄河以南为淮河水系,流域面积约19万km2;以北为沂沭泗河水系,流域面积约8万km2;全流域总计约27万km2。2000年全流域有人口1.65亿,耕地1 235万hm2。淮河流域平原面积约占全流域的2/3,山区和丘陵区各约占1/6。

Ⅰ—5 淮河流域示意图

流域特点

(1)淮河流域处于中国南方亚热带雨量丰沛地区与北方温带少雨缺水地区的过渡带,属湿润和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适于种植多种作物,发展农业生产。但降水分配很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60%~80%,冬季仅约8%,年际降水量可差四五倍,常出现大洪、大涝或大旱,有时连涝连旱,年内旱涝也常交替发生。洪水来源于暴雨,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6、7月梅雨期主要是低涡和切变线形成,暴雨时间长,范围广,易产生全流域性大洪水,如1931年和1954年淮河洪水;7、8月有时受台风影响,暴雨范围较小,历时较短,但强度很大,往往造成局部特大洪水,如1968年淮河干流上游、1969年淮河南岸支流和1975年8月洪汝河、沙颍河特大暴雨洪水(参见淮河洪水)。

(2)山丘区分布于流域边沿,平原广阔,地势平缓,使径流集中汇集,控制困难,排泄也困难。

(3)人口稠密,远甚于其他流域。据1997年统计,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人口594人,是人口密度居全国第2位的海河流域的1.6倍,是全国平均的4.8倍。人多,人类活动与水自身运动的矛盾也多,容易形成洪涝旱污等与水有关的灾害。

(4)黄河长期泛滥夺淮,造成水系紊乱。淮河、泗河本是地下深河,12世纪黄河改道入泗、入淮后,逐渐被淤积成地上河,淮河、泗河中下游洼地也逐渐扩大成为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并使入湖河道水位不断抬高,影响平原排水。黄河多次泛滥决口,使豫东、安徽淮北、江苏徐淮和鲁西南平原水系遭到严重破坏。有的河道被全部淤塞,有的河道排水能力极小。黄河夺淮是近几百年来淮河流域水灾频繁的根源。

(5)淮河上中游沿河洼地行洪蓄洪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矛盾很大。淮河流域有行蓄洪区28处,内有人口200万、耕地24万hm2。历史上,这些地方本是洪水蓄滞回旋的场所,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计划地划为滞蓄洪水的蓄洪区和漫滩行洪的行洪区。这一安排关系到治理淮河洪水的大局, 但许多行洪蓄洪区由于使用频繁,居民生产、生活很不稳定。随着人口和生产活动的增多,运用的难度增加,影响了行蓄洪的效果,沿河滩地上也新增了许多工程设施和大量树木荻苇,严重障碍行洪。

(6)水资源不丰富,时空分布又极不平衡,旱年需外水补充。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621亿m3,加上地下水可采用量,总水资源约835亿m3,平均每人占有509m3,单位耕地面积占有6 840m3/hm2,都达不到全国平均数的1/4。径流量在地区分布上是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少,滨海多内地少。大别山区的平均年径流深近500mm,而南四湖湖西地区不到170mm。年际间径流量变化很悬殊,1963年入洪泽湖的径流量比1928年多10倍,同年入骆马湖的径流量比1917年多11倍。在枯水年常使农业因缺水减产,并引起地区间、工农业间的争水矛盾。流域北部虽已引黄河水灌溉,东南部虽已抽引长江水补充,但旱年供水仍然不足。

(7)地区间水事纠纷多。淮河流域平原面积大,地面坡度缓,河沟间无明显分水地形,容易串乱水系;许多河道湖泊跨行政边界,防洪除涝及调节水资源能力很低。在频繁灾害中,常各自为政,引起水事纠纷,有些地方因长期纠纷,推迟了治理和开发利用的进程。

(8)经济发展潜力大。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棉产区,但大部分地区农业单产不高不稳,增产潜力很大。流域内的水面面积约133万hm2,水产单产较低,有待进一步开发。山丘区和平原区植被较差,应大面积植树造林。矿藏资源丰富,煤的储量尤多,已探明储量700多亿t。交通发达,有京沪、京广、京九、陇海、新(乡)石(臼港)等铁路干线,有京杭运河和由淮河通上海的水运网以及遍布各地的公路网,有连云港、石臼港等沿海良港,航空港的发展也很快。淮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历来在中国居重要地位。

治理成就与问题

淮河治理有悠久的历史,流域内的芍陂、邗沟、鸿沟等都是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黄河南徙后,治理淮河与治理黄河、治理运河关系密切,历代治河专家对治理方略和治理技术的研究,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西方现代技术引进后,李仪祉等人对导淮提出了较系统的理论。但大规模治淮则是从1949年开始的,当年山东和江苏动工开挖规模较大的新沭河、新沂河,扩大了沂河、沭河的洪水出路。1950年中国政府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开始对淮河进行系统治理。根据“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决定在上游修建山谷水库,推行水土保持;中游利用湖泊洼地修建行洪蓄洪区,培修堤防,疏浚河道;下游加固湖、河大堤,扩大入江入海泄量。1956年和1957年编制了《淮河和沂沭泗河流域规划(初稿)》,70年代补充修订了规划,又安排并实施了一批新工程。80年代以来系统修订流域规划,1992年完成了《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1991年修订)》。1991年大水后,中国政府召开治淮会议,颁布《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以防洪除涝为主的19项工程作为近期治理任务,展开了新一轮治淮建设。之后,又召开了3次治淮工作会议,推动治淮的进程。同期,淮河流域也开展了全面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治淮50年来,修建了以下主要工程。

(1)水库。共修建水库5 700座,其中淮河水系有佛子岭、梅山、南湾等大型水库18座,控制洪泽湖以上流域面积的11.2%;沂沭泗水系有岸堤、石梁河等大型水库18座,控制该水系流域面积的17.6%。各类水库的总库容达270亿m3,其中大型水库总库容达189亿m3。在中下游,还控制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和南四湖,形成246亿m3的蓄水库容。水库和湖泊多兼有防洪和蓄水兴利功能。

(2)排洪河道和堤防。先后开辟了新沂河、新沭河、苏北灌溉总渠和入海水道,扩大了入江水道,入江入海的宣泄能力从8000m3/s增加到27 270m3/s。整修了淮北大堤、沙颍河堤、里运河大堤、沂沭河堤、中运河堤以及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等大堤。淮河中游主要防洪保护区接近防御1954年洪水的标准(约50年一遇),淮河下游标准略高;沂沭泗干流和淮河主要支流的防洪标准为10~20年一遇。

(3)平原排水河道。开辟了淮河以北涡河以东浍河、沱河等直接排入洪泽湖的通道,开挖了茨淮新河、怀洪新河、新汴河、新濉河、洙赵新河、东鱼河、新通扬运河等骨干排水河道,改善了许多地区的排水系统。全流域近677万hm2的易涝耕地有一半以上达到3年一遇的除涝标准。

(4)大型泵站和引水工程。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兴建排灌两用低扬程、大流量的江都泵站,既能抽排江苏里下河地区大面积洼地涝水,又能抽引大量长江水补充灌溉,取得了平原洼地排水和灌溉的新经验(参见江都排灌站),抽江水北调工程已有9级泵站,可送水到徐州。还开挖了泰州引江河,通榆河引江水至苏北东部沿海;在黄河南岸还建设了一批引黄河水的工程。

(5)灌溉和改造盐碱地。1997年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积达840万hm2,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0%。流域内最大的淠史杭灌区设计面积70万hm2,江苏省抽江引水可为100多万hm2耕地补充水源。井灌区面积280万hm2,主要在河南、山东两省。流域北部沿河沿湖有一部分低洼盐碱地,通过改种水稻等措施,改碱和增产效果明显,全流域盐碱地已治理了81%,约120万hm2

(6)航运。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扩建京杭运河,其中扬州到徐州段达二级航道标准。淮河干流、盐河等老河道通航条件也有改善。全流域通航里程从1.2万km增达2万km。90年代的货运量比50年代初期增加了8倍多,达到8000多万t。但沙颍河、涡河等支流通航里程有所缩短,有些碍航建筑物尚未处理。

此外,流域内城市与工业用水、农村人畜饮水、水产养殖、植树造林、山区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进展。

与上述工程相配合,流域还形成了一个非工程措施体系,主要是:初步建立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管理体制,制定了一套水管理法规,建立了水情、水质监测和通信调度系统。

淮河流域经过治理,基本上摆脱了过去“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全流域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1/8,粮产已超过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6,农业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水利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苏北、皖北、豫东、鲁西南等老灾区不少地方成了商品粮基地,几处历史上的蝗虫孳生地已改造为良田,从根本上消灭了蝗源。

淮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①防洪除涝标准还比较低,如遇流域性大雨或局部性大暴雨,还可能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②水资源不足,特别是流域北部严重缺水,限制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部分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困难。③淮河干流行洪蓄洪区频繁使用,区内居民生产无保障,生活不安定,也影响行蓄洪效果。④平原及洼地排水问题未能很好解决,涝灾影响大。⑤水污染状况严重,大量水资源失去使用价值,而且恶化生态环境,危害人民健康。⑥管理工作薄弱,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管理体制也有待改进。

规划要点

遵循“蓄泄兼筹”的方针,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规划目标是:①提高和巩固主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解决中小洪水的出路问题,在遇超标准洪水时有减少损失的对策,提高淮北平原的除涝标准。②厉行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进一步合理开发本流域水资源,在此基础上调引外水。③重视生态环境,加强水资源保护。④结合河道治理,发展内河航运。⑤充分利用河湖水面和水利工程设施,发展水产和旅游事业。⑥加强山区建设,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防治水土流失。

2010年前后实现的具体规划部署如下:

(1)淮河水系防洪。上游山丘区继续加强水土保持,加固现有水库,提高安全标准,充分发挥设计效益;增建燕山、白莲崖、出山店或红石潭等大型综合利用水库。淮河干流扩大河道排洪能力;续建临淮岗枢纽,控制淮河干流特大洪水;在行洪蓄洪区加强庄台、撤退道路等安全工程建设,改变生产结构,从严控制人口增长,推广防洪保险,实行特殊政策,同时结合河道整治,对行蓄洪区作适当调整;淮河下游在巩固洪泽湖大堤、入江水道的基础上,建成入海水道,扩大洪水出路,结合提高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的排水标准。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布置示意图

(2)沂沭泗中下游防洪。按规划继续完成“东调南下”工程:①扩大分沂入沭河道的新沭河,兴建刘家道口等枢纽,使沂沭河上游洪水大部经新沭河东调入海。②加高加固南四湖西堤、修建东堤,湖内挖槽清障;续建韩庄运河、中运河和新沂河、扩大南四湖和沂河等洪水南排能力。韩庄运河和中运河既是排洪河道,也是京杭运河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组成部分,有综合利用效益。

(3)淮北平原骨干河道治理。治理洪汝河、沙颍河、汾泉河、涡河、奎濉河和东鱼河等平原骨干河道,使排涝标准达到3年一遇,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4)跨流域调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淮河流域从长江跨流域引水的要求将逐年增长。按照规划,逐步建设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中线工程。引黄河水量维持现有水平,提高水的利用率,扩大效益。

(5)水资源保护。要大力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使淮河干流保持Ⅲ类水标准,部分水域保持或达到Ⅱ类水标准;主要支流达到Ⅳ类水以上标准;进行河流生态保护工作,主要河流、水库、湖泊防止断流、干枯,保持水生生物的良好栖息地。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