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深供水工程是中国政府为解决香港饮用水,于1965年建成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当时协议对港供水量为6 820万m3/a。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以及20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供水量需求愈来愈大,工程经三期扩建,年总供水能力已达17.43亿m3(其中对香港供水可达11亿m3,对深圳供水4.93亿m3,对工程沿线乡镇及农业供水1.5亿m3)。 供水水源 东深供水工程的取水水源是珠江流域的东江。工程建设初期至三期扩建(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前,利用东江的一级支流石马河为主要输水渠道,在石马河上建造旗岭、马滩、塘厦、竹塘、沙岭、上埔等6座拦河闸坝,经8级抽水,使东江水沿石马河逆流而上注入雁田水库,然后通过3km人工渠道放水入深圳水库,最后从深圳水库坝下涵管分水至香港和深圳市。工程全长83km,东江水经8级提水后,水位抬高46m。东深供水工程在进行第3期工程扩建时,为了减少抽水能源消耗,决定在第6级沙岭抽水站提水后,利用新建的雁田隧洞把水直接送入深圳水库。所以,三期扩建后大部分水量只需6级提水即可到达深圳。 工程管理 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香港、深圳供水,保证率要求很高。工程管理局制定了一整套运行管理的规章制度。在竣工初期,已制定了水文水利总则、水库运行调度、梯级抽水站联合调度、抽水站操作运行、水电站运行操作、变电站运行操作等一系列运行规程以及机电设备修理规程等。在长期的供水实践中,工程管理局根据工程沿线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情况变化,不断总结完善,先后又制定了安全规程,“三防”工作手册,深圳水库、雁田水库防汛预案,水工工程承包管理责任制,工程沿线水质保护管理责任制,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招投标管理办法,内部审计工程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工程管理的各项工作都纳入了量化考核的轨道,使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工程扩建 为适应香港和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需要,东深供水工程依靠科技,对工程进行不断的改造和扩建,使供水规模不断扩大,水质逐步改善。20世纪70年代,工程建成不久,香港就提出了增加供水的要求。供水局依靠科学技术对抽水机组进行改造,把雁田水库以北7座抽水站的36台36ZLB—70型轴流泵,在不改变水泵外壳尺寸及土建结构的情况下,更换叶轮,提高比转速,改为36ZLB—100型水泵,大大提高了抽水量,满足了香港的需要。此后,分别于80年代、90年代又进行了二期和三期扩建,确保供水量的不断增加。1995年以后,又建成了太园泵站和深圳水库生物净化工程,既保证了供水总量增加的需要,还改善了供水水质。 工程效益 东深供水工程自建成以来不断扩大对香港供水,从香港补充水源的位置转变为香港的主要水源,1999年对香港输水量已达7.7亿m3,占全港总用水量的80%以上,是香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条件。同时深圳经济特区近400万人口的生活用水和工商企业用水的70%以上也由该工程提供。据统计,35年累计总供水量达174.5亿m3,其中对香港供水116亿m3,对深圳供水32.5亿m3,对工程沿线乡镇供水26亿m3。此外,工程还负担沿线近3万hm2农田的灌溉,1000hm2农田的防洪和400hm2低洼土地的排涝任务。工程的坝后水电站总装机容量9 600 kW,年发电量为3 500万kW·h。 展望 为了适应工程沿线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即将对整个工程实行封闭式改造。改造工程完成后,东江水将通过专用输水管道经4座现代化的大型泵站直接送入深圳水库,不但解决了长期困扰的水污染问题,而且年供水能力将进一步扩大到23.73亿m3(其中对香港供水11亿m3,对深圳供水8.73亿m3,对沿线供水4亿m3),更好地为粤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