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水利史--水利史人物

潘季驯

2020-04-09 21:01

明代著名治河专家。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嘉靖末至万历中4次出任总理河道,主持治理黄河、运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建树。

明代前期,黄河下游河道十分紊乱,主流迁徙不定,或者北冲张秋运道,或者南夺淮、泗入海。永乐九年(1411年),重开会通河(京杭运河山东段)后,朝廷把保证京杭运河畅通作为治河方针,采取了“北堵南疏”、“分流杀势”的治黄方略。到嘉靖末年,黄河在徐州以上分汊曾达13支之多,灾害十分严重。潘季驯主持治河后,改变了前期专事分流的方略,提出并实行了束水攻沙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

潘季驯治黄经过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七月,黄河在江苏沛县决口,沛县南北的运河被泥沙淤塞200余里。十一月,朝廷任命潘季驯为总理河道。潘季驯提出“开导上源,疏浚下流”的治理方案。朝廷只同意疏浚下流。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一月,潘季驯因母亲去世,回籍守制。

隆庆三年(1569年)七月,黄河又在沛县决口,隆庆四年(1570年)七月又决邳州(今江苏睢宁的古邳镇)。隆庆四年八月,朝廷再次任命潘季驯为总理河道。他提出“加堤修岸”和“塞决开渠”两种办法,并认为,根本之计在于“筑近堤以束河流,筑遥堤以防溃决”,主持修筑了徐州至邳州两岸缕堤。隆庆五年(1571年)十二月,潘季驯被弹劾罢官。

万历四年(1576年)八月,黄河在徐州决口,万历五年(1577年)又在崔镇(属今江苏泗阳)等处决口。当时张居正掌权,起用潘季驯。万历六年(1578年)二月,第3次任命潘季驯为总理河道,兼管漕运。潘季驯在实地勘查之后,总结前两任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在徐州以下黄河两岸高筑大堤,挽河归槽,实现束水攻沙;堵塞高家堰决口,加固高家堰大堤,逼淮水尽出清口,实行以清刷黄和以洪泽湖拦蓄淮河洪水的综合治理黄淮下游和运河的全面规划。他按照这一规划对徐州以下河段进行了大规模整治,仅修两岸大堤就长达600余里。万历八年(1580年),潘季驯升任南京兵部尚书,万历十一年(1583年)又任刑部尚书,万历十二年(1584年)因“党庇张居正”罪被削职为民。

万历十三年(1585年)后,河患又起。万历十六年(1588年),朝廷第4次任命潘季驯为总理河道。他上任之后,坚持并发展了三任时的主张,更加重视堤防建设,提出了利用黄河本身冲淤规律实行淤滩固堤的措施。他认为“治河有定义而河防无止工”,“治河无一劳永逸之事”。万历二十年(1592年),潘季驯去职还乡,次年得风瘫,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五月十日病故。

潘季驯的治河贡献

潘季驯在长期治河实践中,汲取前人的成果,总结新经验,逐步形成“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理黄河总方略,其核心在强调治沙,基本实践措施则是筑堤固槽,遥堤防洪,缕堤攻沙,减水坝分洪。这样,不仅改变了明代前期在治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分流”方略,而且改变了历来在治黄实践中只重治水、不重治沙的片面倾向。经过潘季驯4次主持治河,不仅徐州以下至云梯关海口基本形成了堤防系统,而且郑州以下的整个黄河下游堤防都初步完善和加固,河道基本被固定下来,运道一度畅通,在一段时间内水患相对减小。由于潘季驯时期已奠定了基础,经过后人的继续努力,使明、清河道维持了300年之久。潘季驯治河的主要贡献:把治沙提到治黄方略的高度,实现了治黄方略从分水到束水,从单纯治水

到注重治沙的转变;提出并实践了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3条措施,即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淤滩固堤;系统总结、完善了堤防修守的一整套制度和措施。

潘季驯的治黄主张和实践有几个显著特征:紧紧抓住黄河沙多水少,年内水量分布极不平衡的特殊性;利用水沙关系的自然规律来刷深河槽;从河情地势的实际、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出发,强调“治河之法,当观其全”,对治理黄、淮、运交汇的复杂格局有全面规划。在哲学思想上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不拘泥于古人经验和书本,反对天神观,提出治河成败“归天归神,误事最大”。由于历史的局限,潘季驯没有能够改变黄河泥沙淤积的总趋势。他的许多主张只有定性的描述而缺乏定量的分析。蓄清刷黄方略客观上还加剧了淮河中游和洪泽湖的淤积,降低了淮河中游的行洪能力,加剧了淮河下游以及里下河地区的水灾。他的实践活动也始终局限在黄河下游。潘季驯治河的基本主张和主要实践记录在其代表作《河防一览》中,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治黄方略和实践。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