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水利史--中国古代水利法制与管理

古代报汛

2020-04-09 21:01

中国古代,汛期观测河流上游情况,用较水流速度快的通信手段向下游传递,以便预防。明万历初(约1573年),黄河上始有报汛记载,黄河水发自潼关下至宿迁,按边防军情以飞马传递报汛,一昼夜行500里。又黄河或淮河水发还要报至淮安,以便筑坝堵南运口。自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始,于宁夏青铜峡水则报黄河涨水,至河南、江苏约20日可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设陕州万锦滩、巩县路口、沁水木栾店水志,在汛期如这3处水位猛涨二三尺以上即需报江南河道总督。清代还用过“羊报”,即黄河上游涨水时,用整个羊皮充气制成“皮混沌”(一种羊皮筏),上绑一兵卒,腰系水签,把兰州铁索桥信铁柱所刻水则观测的水位刻于签上。乘皮混沌乘溜下行,至河南境即陆续掷签报警。黄河于宣统元年(1909年)始自陕州用电报向下游报汛。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淮河上始令正阳关向下游报汛。嘉庆十三年(1808年),永定河上始于大同县境设水志,遇大雨、涨水,即用600里飞马报汛给直隶总督、永定河道及石景山同知。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已有专官驻古北口及石塘路向下游报潮白河水势,后改为汛期六、七月临时派人。在长江上,乾隆以后亦有上游向荆江报汛的办法。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