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水利史--中国水利建设史

古都洛阳水利

2020-04-09 21:01

洛阳是东汉、曹魏和拓跋魏的都城,隋唐的东都,长时间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这与它的地理位置和洛河、黄河的水运四通八达,城市水网通畅直接相关。

东汉洛阳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15 km,洛水东岸。建武五年(公元29年),王梁受命开凿运河,引谷水(洛水支流)东注洛阳城下,再东至今偃师附近入洛水。河道开成后水不通流。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张纯在王梁挖渠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设计,引洛水为源获得成功,这条运河称阳渠。阳渠经洛阳向东重新注洛水入黄河,再由鸿沟或古汴水与淮河相通,再经邗沟可通长江。《水经注》记载了阳渠边刻在石柱上的文字:“阳嘉四年(135年)乙酉壬申诏出,以城下漕渠,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输,所由而至。”阳渠沟通了都城与全国主要地区的交通联系。曹魏太和五年(231年),在谷水上建坝,称千金

,坝上游开五龙渠,由5条渠道向洛阳城区和郊区供水,又称千金渠。西晋时改建,加高千金

,并增加1条泄洪渠道。水入护城河并有3条引水渠进入城内,支分回转,遍布全城,形成一个水脉畅通的水网。东护城河是航运的终点,建太仓等仓库,接纳全国各地由水运运来的货物。拓跋魏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阳渠仍是水运主干道,其水源由洛水改为谷水。汉魏洛阳城的水利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由多座闸、坝、堤等水工建筑物控制,从后代的发掘中发现工程质量很高。北魏洛阳城及其水系布置见图1。

图1 北魏洛阳城及水系图

隋唐建都长安(图2),要靠运河漕运粮食和贡品,以满足庞大的行政机构和军队的需要。运输船只通过黄河三门峡,水深流急,航道艰险,常使都城的供应难以保证(参见三门峡运道)。因此,把洛阳建为东都,既是转运中心,又在必要时作为临时都城。隋炀帝时开运河,就是以洛阳为中心,把洛阳西苑作为起点,中经一段黄河,再通过东南方向的通济渠(起点在洛阳城内,洛口以上相当东汉阳渠,即下文所称漕渠),可达江淮;出洛河口跨黄河北出,可进入永济渠,北至涿郡(今北京);入黄河,过三门峡,西接广通渠(相当于汉代漕渠)可至长安。隋唐洛阳城位于汉魏洛阳城的西南,跨洛河两岸,呈不规则四边形,边长为7 000 m左右,是洛阳城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时期。城市供水以洛河为主要水源。洛河以南地势较高,共有5条渠道自洛河上游和伊河上引水入城,都在城内流归洛河。洛河以北地势较低,从城内洛河直接分引北出,或从支流谷水和

水引水入城。这些引水渠道的渠首多采用无坝取水,只有漕渠(与汉漕渠无关)在城中洛河上做堰,引水北流,水量充沛,是城市的运输干道,也是著名的通济渠的上段。漕渠在城内通洛漕新潭,是一座内河大港,也是通济渠的终点。南方运来的粮食可以从洛漕新潭转至全国最大的粮仓含嘉仓储存。隋唐洛阳城水脉周通,也滋润了众多的风景工程,改善了城市环境。

图2 隋唐洛阳城及水系图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