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水利史--中国水利建设史

汴渠

2020-04-09 21:00

古代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骨干运河看,又称汴河、通济渠。

古汴渠,又称

水,是鸿沟运河系统的一支,从黄河引水后经今开封、商丘、虞城、砀山、萧县,至徐州入泗水,沿泗水入淮河,在东汉和南北朝时都是重要运道。隋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又自黄河板渚(今郑州市西北)引水与古汴渠合,至开封以东改道向东南,经今杞县、商丘、夏邑、永城、宿县、灵璧、泗县、泗洪,至泗州(今江苏省盱眙县淮河对岸,后被洪泽湖淹没)入淮河,唐宋称汴渠。唐都长安、洛阳,宋都开封,都依靠这条运河运输江南的粮食。《宋史·河渠志》说“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说明它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南宋与金对峙时,南北交通断绝,汴渠堙废。

工程技术

汴渠是中国7~11世纪全国交通主干线,为维护它的畅通,采取了许多工程措施,在水利工程技术方面获得了多项成就,主要包括下列4个方面:

(1)取水。汴渠取水于黄河,因流势变化不定,取水口常与水流不相接,必须每年开挖相应的引河。口门处曾建过斗门,但因作用不明显而常不设。在黄河洪水来临时要将汴渠渠口堵塞。

(2)泥沙处理。黄河水带来大量泥沙,在汴渠中淤积,使渠床不断增高,渠水变浅。每年,汴渠要组织大量人工疏浚方能保持通航。为减少疏浚工程量,汴渠上曾修建了锯牙(建在两岸的系列短挑水坝)、狭河木岸(建于两岸连续的板墙以固定河槽和缩窄河床)等整治建筑物,集中水流冲刷泥沙,使河床变得窄深,以节省人力,改善通航条件。在疏浚中,还采用了浚川耙,这是用船带动的耙沙机械,对局部河段的疏浚有一定效果。

(3)防洪。黄河的洪水会使汴渠也发生洪水,造成破堤决河泛滥。汴渠的防洪措施有:加强堤防建设,注意堤防质量,采用锥探法检查堤防筑土的密实程度,种树数十万株以固定堤岸;在堤防上建泄水斗门,当洪水来临时通过减水河放水入滞洪区或下游河流;完善防洪抢险的准备和组织,建立严格的制度。

(4)延长通航时间。原每岁开闭引水口一次,后改为冬季不闭,既节省劳力费用,又延长通航时间。结冰时,用船前设置的巨锥捣碎流冰,曾收到一定效果,但增加了费用。

北宋汴渠及清汴引水渠示意图

清汴工程

汴渠运用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自黄河引水的同时引入大量泥沙,虽采用多种技术措施仍不能常保通畅。北宋后期,汴渠成为地上河,水位日渐升高。为保证国家运输干线的功能,在元丰二年(1079年)兴建了清汴工程。工程以洛水为主要水源,堵塞洛口,使其不入黄河,开长51里的引水渠接汴渠,并堵塞汴口,使黄河水不入渠。在引水渠上,沿途接纳汜水、索水等小河来水;在引水渠与黄河之间做积水塘,渗取黄河水和原堤两旁沟湖陂泺积水,作为水源补济。采用这些办法,使汴渠成为一条以清水为源的河流,改变了泥沙造成的不利影响。

清汴工程是当时各种先进水工技术的综合利用:在水源工程上采用了水柜(索水等小河上游建有36个小型山区水库)、玲珑坝(用石块堆成的透水坝,以渗取黄河水);在防洪工程中采用了堤防(在清汴引水渠两岸)、埽工(在与引水渠平行的黄河岸边),水(溢流坝,在原洛河入黄河口,平日壅水入引水渠,洛水来量过大时由坝顶溢流入黄河)和泄水斗门(泄水闸,设在原汴渠上,当洪水威胁汴京时预先开闸分水);在通航工程中采用了复闸(古代船闸,建在清汴与黄河间被截断的汜水上);在河道整治方面采用了束水(用柴木结构束窄一些河段的河床)、锯牙(挑水短坝系列)、木岸(全河上共做60里)和水闸(每100里一座,原汴渠多泥沙时不用闸,清汴工程中可用其节制水流)。在清汴工程设计中还明确提出流量的初期概念,用以计算论证运河的过水断面尺寸。清汴工程建成后,“波流平缓,两堤平直,溯行者,道里兼倍。官舟既无激射之虞,江淮扁舟,四时上下,昼夜不绝,公私便之”。随北宋的灭亡,清汴工程也废毁。

元代,建都于大都(今北京),漕运的终点北移,开京杭运河,黄河以北的运河行经山东、河北,汴渠作为国家交通主干线的航运功能消失,逐渐被废弃,只有部分遗迹可寻。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