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水利史--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史

水则

2020-04-09 21:01

中国古代的水标尺,又名水志。以都江堰为例,李冰曾立3个石人水则,以 “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也有记载为腰)”来衡量水位和水量。宋代改为在离堆下刻石为水则,每划1尺,共10划。元代改刻于斗鸡台下,共11划,以第9划为“平水”(水量适中)。清代则刻于宝瓶口。北宋年间,出现木制水则,在江河湖泊上普遍设立。一些主要河道,如汴渠已有记录每日水位的“水历”。明清时期江河为防洪、报汛,往往多处设立水则,如黄河在兰州、宁夏、陕州(今三门峡)、徐州、清口等处,均设有水则。

古代水则有3种形式:①无刻划,如石人水则。南宋吴潜于今宁波市曾立平字水则(约设于1257年),上刻一大“平”字,用来率定水则与四乡农田受淹的关系。规定涨水淹没“平”字,就开启沿江海各闸放水,落水至露出“平”字闭闸。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萧良干重修绍兴三江闸,改设闸旁“则水碑”,刻金、木、水、火、土五字为则。定水淹某字开闸若干孔泄水,可使蓄泄得当。②只有洪枯水位刻划。例如,魏黄初四年(223年),伊水伊阙石壁上刻有6月24日洪水水位题刻。后代这类洪水刻划和题刻很多。重庆的涪陵石鱼是枯水位的刻划和题刻。这类刻划多刻在石壁或建筑物上。③有等距离刻划。都江堰水则等属于此类。太湖出口的吴江水则有2块:一块为横道水则石碑,上面刻有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和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等洪水位;另一块为直道水则石碑,分为36格,记录每旬水位。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