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水利史--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史

涪陵石鱼

2020-04-09 21:01

古代标志长江枯水位的石刻群(参见彩图ⅩⅤ—23)。在重庆市涪陵城北长江河道中,有一处砂质岩礁石,走向与长江流向平行,长1 600余m,宽10~15 m,以14.5°的坡度向江心倾斜,称“白鹤梁”。梁脊高出常年低水位2 m,石刻鱼群分布在礁石中段倾斜面上,只有在长江枯水年的低水位时才出露水面。石刻鱼共14尾,一尾为立体浮雕,其余均是平面线雕。现在可见用作水位观测标志的石鱼共3尾,位于石刻鱼群的中部最低处。石鱼最早的创刻年代尚待考证,据石刻文字记载可上溯至唐广德二年(764年),当时曾见刻鱼2尾,现存1尾。另2尾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所刻,在唐代所见鱼的上方,称清代双鱼。经测量,鱼腹平均高程与今涪陵水位站的水尺零点高程十分接近。除石鱼外,礁石上还有自唐迄民国各代观看石鱼露出水面时留下的石刻题记163幅。石鱼与石刻文字保留了长达1 200多年可资研究的长江枯水位资料。

ⅩⅤ—23 重庆涪陵长江枯水(1815年)白鹤梁高浮雕“石鱼”

黄爱民摄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