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水利史--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史

大禹治水

2020-04-09 21:01

夏禹治洪水的传说(参见彩图Ⅳ—9)。在先秦文献中多有记载,其中《尚书》、《国语》、《墨子》、《孟子》、《史记·夏本纪》等文献的影响较大。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之前,中国尧舜时代,政治上的部落联盟向国家转变,青铜器已经出现。相传在禹以前有共工氏及禹父崇伯鲧治水,只用堤防壅堵的方法,遭到失败。禹因地制宜,采用疏导的原则,平水土,治理成功,因而被拥护为全国共主,建立夏朝,成为中国奴隶制国家的第1个朝代。《尚书》记尧时共工不能治水,鲧治水9年未成功,舜当政后驱逐了他们,任命禹负责。禹走遍全国的水陆山泽,并在山上砍树木作通道标志。他的助手益(另一氏族首领)教人民渔猎来维持生活。禹勤奋工作13年,终于开成九川(许多大河)通海,疏浚畎浍(沟渠)通川,洼地蓄水为陂泽,水落土出,人民从高山迁往平原。另一助手稷(也是一个氏族的首领)教民耕种,才能以五谷为主食。交通方便,可以互通有无,进行贸易。禹把全国划分为九州,定出各州的高山大川、水运贡道,区分各地土壤类型,制定田赋等级,并查明各地物产、上贡品种等。于是“九州攸同,四

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墨子》记禹治黄河、渭水、汾水及今海河水系,东治沼泽,开人工渠道;南治江、汉、淮、汝及五湖等。《孟子》记尧时洪水横流,到处是沼泽、草木、龙蛇及禽兽。益用火烧山焚泽,驱禽兽龙蛇。禹疏浚黄河下游入海段和黄河分支济水、漯水入海;开挖江淮水系,汝水、泗水、汉水及淮水都通达长江。“水由地中行”,于是稷得以教民在平地耕种。《史记·夏本纪》记禹治水时“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测绘及计时器具)”。交通工具是“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

”。《史记·河渠书》还记禹治黄河分为两支,“北载之高地……播为九河”。

Ⅳ—9 绍兴大禹陵

韩学章摄

后代治黄河,受上述记载影响最大的是河分两支、走高地和分九河等方略,成为复“禹迹”故道和分流治黄等主张的依据。由于禹被神圣化了,后人以为经禹治理后,黄河千年无水灾,认为河道靠近太行山麓,最为稳定。于是自西汉起历代都有人主张黄河改行,重回禹河故道,虽从未实行过,但影响了历代治黄方略。分两支说,自西汉有记载起,虽不能明确指出《史记》所说是哪两条,但黄河下游历代确实都有分支流派。如汉代及以前的济水、漯水、濮水、屯氏河、汴渠等。至隋唐宋各水逐渐堵塞,汴渠由于人工的开凿始终存在,其他较短期的分流河道历代都有。南宋至明后期常分为两支或多支,或漫流,南由淮河,北由大清河等入海。自潘季驯治河,实行以堤束水,黄河才并成一道,只剩了决溢分流。黄河最下游分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是指受潮段。清代学者解“九”为多数,是形容词不是数词。《尔雅》虽载有九河名称,实际是传说。有的记载说春秋时齐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已堵塞了八支。西汉人认为大致在今德州、沧州之间200里内,湮没不可考。

传说中的禹的功绩是古代人民长期治水的综合成果的体现。禹时代的治水对中国第1个国家机器的形成产生促进作用。记载禹事迹的《尚书》后来列为六经之一。关于他的大量神话和传说,对后代影响巨大。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