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

荒漠化监测

2020-04-09 21:01

人类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对荒漠化土地进行的定期监视检测工作。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动态及其防治所需要的信息,为防治荒漠化及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是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

监测对象

包括荒漠化土地本身及荒漠化防治工程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即监测荒漠化的正(逆)过程、影响因素和综合效应。

监测范围

原则上在荒漠化的潜在发生区,即在荒漠化定义所规定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干旱亚湿润区内进行。考虑到中国荒漠化的发生特点及防治需要,极端干旱区也应作为监测的范围之一。

监测方法

可分为地面监测、空中监测和卫星监测等。地面监测又称人工监测,后两种方法又称遥感监测。

监测内容

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

(1)自然因素。包括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地貌、气候气象等因素。①土壤,包括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结皮,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pH值,土壤含盐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氮 、磷、钾含量,土壤风蚀量等。②植被,包括植被类型、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覆盖度、生产力、生物量、指示性植物等。③水文,包括水源补给、水质、地下水水位、土壤含水量、地表水域、沼泽化程度、排水能力等。④地质地貌,包括地貌类型、基岩出露与类型、沉积物质、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侵蚀与切割程度等。⑤气候气象,包括日照时数,无霜期,温度(平均温度、极端温度、积温),湿度,风(平均风速、起沙风速、沙尘暴、风向),降水(平均降水量、降水变率、大雨或暴雨),蒸发量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土地利用状况(农林牧比例、灌溉方式、耕作方式、城市化、旅游、开矿、工程项目),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力、人口密度、牲畜密度、土地垦殖率、防护措施),能源条件,交通条件,人民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等。

荒漠化监测体系可分为定位(点)监测、县级监测、地区级监测、省级监测、国家级监测和全球监测。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