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水土保持--水土保持

生态环境建设

2020-04-09 21:01

对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与改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与生物资源。保护、恢复与改善生态环境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相当于欧美国家的自然资源保育。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中国生态环境条件先天不足,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情况普遍存在,加之不合理的开发建设项目等经济活动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破坏,致使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遏制,生态环境问题仍很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然环境先天不足。中国土地总面积虽然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0.8 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27%,所构成的复杂地形地质条件,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质新构造运动较活跃,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严重。同时,还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演变迅速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如沙漠、戈壁、冰川、永久冻土及石山、裸地等面积就占国土面积的28%,此外还有沼泽、滩涂等利用难度大的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季风气候特征显著,雨热同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地区差异和年内、年际变化大,导致全国范围内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暴雨强度大、分布广,是造成洪涝、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山崩、塌方、滑坡的重要原因。在独特的地质地貌基底上,一旦植被破坏,水热优势立即会转化为强烈的破坏营力。

(2)水土流失危害仍然严重。据水利部2000年遥感调查结果,中国土壤侵蚀面积356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7%,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风蚀面积191万km2。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t,占世界年流失量的19.2%。随着地表沃土的流失,带走了大量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土层越来越薄,直接导致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积减少。1949年以来,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已达270多万hm2。经过50年来的治理,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东中部地区水土流失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是由于“边治理、边破坏”,中国水土流失灾害严重的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3)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据国家林业局2000年公布的调查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7.4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9%,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187.3万km2,水蚀荒漠化面积26.5万km2,冻融荒漠化面积36.3万km2,土壤盐渍化面积17.3万km2,其中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4)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平均年降水总量约62 000亿m3,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 115亿m3,年均地下水资源为8 278亿m3。扣除重复计算量,中国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8 000万亿m3。按水资源总量考虑,中国居世界第6位,但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量2 220m3,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国际上认为人均水资源量为1 700m3即可列为用水紧张的国家。按照这个标准,中国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国际缺水线,其中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 000m3。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为1 700m3,水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加严重。在水质方面,中国七大水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水库污染也很严重。

(5)森林覆盖率低,增长缓慢,部分地区覆盖率逐渐下降。中国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森林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中国森林面积为134万km2,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森林面积只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7.96%,华北和西北地区森林则更少。截至200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6.55%(按郁闭度0.2以上计),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仅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6和1/8,位于世界第120位。

(6)草地生态破坏加重。中国草地大都处在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几大水系源头和中上游区以及风沙区,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由于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牲畜头数大幅度增加,草地严重超载过牧,草地大面积退化。截至2000年,全国草地退化总面积达到130万km2

(7)生物多样性减少。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丰富程度居世界第9位。中国陆地森林生态系统有16大类和185类,区系丰富,生态类型多,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中国陆地野生动植物有80%以上的物种在森林中生存。由于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破坏,致使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地日益缩小,加上人为乱捕滥猎,导致物种数量减少和濒临灭绝。中国动植物种类中,有15%~20%的物种受到威胁,高于全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8)大气污染严重,气温呈上升趋势。1992年,中国废气排放量为10.5亿m3(不包括乡镇工业)。其中烟尘排放量1 414万t,比1991年增长7.6 %;二氧化硫排放量1 685万t,比1991年增长3.9%。中国大范围地区气温上升与此关系紧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冬暖,最明显的是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增高了0.3~1.0℃,也加重了这些地区的干旱化。

不同类型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国自然特点和各地的社会经济情况,《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将中国划分成8个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黄河中上游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南方丘陵红壤区、北方土石山区、东北黑土漫岗区、青藏高原冻融区、草原区。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区域的自然特点和生态建设现状,分别提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1)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尽可能做到泥沙不出沟。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实行乔木、灌木与种草结合,恢复和增加植被。

(2)长江中上游地区。以改造坡耕地为中心,开展小流域和山系综合治理,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天然林资源,重点林区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停止天然林砍伐。

(3)“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在大沙漠边缘地区,采取综合措施,大力保护与增加沙区林草植被,控制荒漠化扩大趋势。以“三北”风沙线为主干,以大中城市、厂矿工程项目周围为重点,因地制宜兴修各种水利设施,推广旱作节水技术,禁止毁林毁草开荒,采取植物固沙、沙障固沙、引水拉沙造田,建立农田防护林网,改良沙化农田、减轻风沙危害。

(4)南方丘陵红壤区。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加大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力度,大力改造坡耕地,恢复林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5)北方土石山区。加快石质山地造林绿化步伐,积极开展缓坡兴修梯田,建设基本农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积极发展经济林果和多种经营。

(6)东北黑土漫岗区。停止天然林砍伐,保护天然草地和湿地资源,完善三江平原和松辽平原农田林网。

(7)青藏高原冻融区。以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加强天然草场、长江及黄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和原始森林的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8)草原区。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配套建设水利设施和草地防护林网,加强草原鼠害、虫害防治,提高草场的载畜能力,禁止草原开荒种地。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