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以巨大的冲击力和强大的搬运能力冲刷沟道,破坏和淤埋各种设施的过程。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泥石流侵蚀危害,中国的四川、重庆、云南、西藏、甘肃、陕西、山西、北京、辽宁、吉林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泥石流侵蚀危害。 形成条件 参见泥石流。 侵蚀特征 泥石流侵蚀以冲、淤危害为特征。 (1)泥石流在流通区运动过程中有冲有淤,但以冲为主,由于泥石流暴发突然,流体的密度、黏度、流速、流量、冲击力皆大,因此给各种建筑物以巨大的破坏,冲毁农田、房屋或桥梁,造成严重灾害。对沟槽内稳定多年的堆积物能铲刮搬运,造成揭底冲刷,侵蚀深度可达2~30 m,输出固体物质多达几十万立方米甚至上千万立方米。例如1981年7月中国四川甘洛县利子依达沟发生的灾害性泥石流侵蚀,输出的固体物质约80万m3,堵塞了河宽100多m的大渡河。1953年中国西藏古乡发生的冰川泥石流侵蚀,输出的固体物质竟达1 000万m3。 (2)泥石流出沟口后,因地形平缓、开阔,挟带的固体物质在此停积,淤埋村镇、农田或其他设施,形成堆积区。黏性泥石流沉积时,大小石块互相混杂而无分选性。稀性泥石流沉积时,大石块在堆积区上段,小石块在堆积区下段,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防治措施 主要有:①防护工程,在泥石流潜在危害的河沟沿线修筑护坡、挡土墙、顺坝等建筑物,抵御泥石流的冲蚀、冲击和淤埋危害。②排导工程,用以改善泥石流流程的边界条件,使之按设计流路至预定场所停积。③拦挡工程,用以控制泥石流流量和总量,减少或防止对下游的危害。④造林种草,用以保护山坡,固定边岸,抑制泥石流发育。对泥石流流域的治理,往往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提高防治侵蚀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