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水土保持--水土流失观测

水土流失观测

2020-04-09 21:01

通过定位观测、模拟实验和流域调查,收集基本资料,为分析、研究水土流失规律提供科学依据的测验工作。水土流失观测是水土保持事业中的基础工作,对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配置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及水土保持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观测特点

①观测对象主要是坡地各类径流小区,或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下的小流域。②了解观测断面处水文要素的变化,分析其变化原因。③研究影响水土流失因素的物理机制及水土保持措施的效应,了解宏观变化。④测验理论及设备和手段要适应高浓度输沙和水沙情况的急剧变化。

观测站网规划布设

站网规划要根据水土流失类型区统筹考虑,选择有代表性的流域进行布局,保证观测资料的精度,使观测方法标准化。站网总体规划要论证确定站点的观测地点及目的要求。布点方法有图析法、区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对某一类型区站点,可区分为重点观测站和一般观测站。重点站侧重水土流失规律研究;一般站侧重综合治理效益研究,并对重点站起验证作用。合理布局网点是水土流失观测部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结合工作需要,按照提出的课题和专项设计进行布设。以实验小流域为单元的观测站网包括雨量站网、不同坡面的径流小区、大型径流场和各级沟道的径流泥沙测站。必要时还进行流域土壤含水量、入渗量观测,沟道冲淤变化及重力侵蚀观测等。也可建立室内外模拟实验场地,以缩短研究周期。

观测方法

坡面土壤侵蚀及沟道径流、泥沙输移等观测项目,通常采用的观测方法有如下几种。

(1)微地形水准测量法。分为间接测量和直接测量。①间接测量法是用观测地点附近的地物与该处地面高程的相对变化,测定不同土地类型下的侵蚀情况。②直接测量法是使用一组固定标记,或在观测点地面埋设钢针(顺坡和横坡向)观测微地形高程变化及其侵蚀量或沉积厚度。这种方法适用于测定不同土壤类型的侵蚀量,更适用于非农地的测定。这是目前较精确的方法之一。

(2)体积量测法。适用于测定细沟、浅沟及切沟的侵蚀量。可以通过测量坡面上不同部位的细沟纵横断面的变化,推算某一区域的侵蚀量。此法缺点是测得的土壤侵蚀量偏小10%~30%。此外还可用立体摄影测量法。在研究较大面积切沟侵蚀时,也可采用形态测量法。

(3)天然降雨侵蚀力观测。用于观测暴雨对裸露地表的侵蚀作用以及研究防止雨滴溅蚀的措施。主要方法有:①间接求算法,用滤纸色斑法或面粉球法先测定雨滴的直径和雨滴密度,计算雨滴末速度和动能,求算降雨的侵蚀力。②埃利森金属圆筒法,取直径为77mm,高50mm的金属圆筒,筒底部焊接一个金属网,在网上放一薄层棉花,棉花上放沙或土壤,然后置于浅水中,使土样保持近于饱和的含水量。降雨前后重量的差值即为溅蚀量。③弗里观测盘法,观测盘长100 cm、宽30 cm、高10 cm,放在1∶20的斜坡上,盘中放满过筛的黏壤土,保持一定的湿度,降雨后,将从盘中溅出的土粒收集在盘下的槽中,以此求算土壤流失量与降雨侵蚀力的关系式。④野外对比观测法,在坡面上选取自然因子一致的长4.4m、宽1.5m的两个小区,在一个小区上覆盖纱布,以消除降雨能。另一个小区土壤裸露,直接受雨滴击溅,观测对比两者的降雨侵蚀作用与土壤流失量。

(4)径流小区观测法。观测坡地上的径流及土壤流失量,以研究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作用(参见小流域水土流失观测)。

(5)人工模拟降雨法。在较短时期内用人工模拟天然降雨试验,以便控制降雨量、强度、水土保持措施、坡度、坡长及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研究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参见土壤侵蚀模拟)。

(6)水文法。通过对干、支沟观测断面径流泥沙观测,研究小流域泥沙来源部位、径流、泥沙年内和年际变化、水沙变化趋势等。

(7)放射性同位素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采用测定137Cs等同位素的方法,来间接推求土壤侵蚀与泥沙流失量。

(8)遥感技术法。①探测含沙量和水土流失状况,方法是用全色、彩红外相片的密度仪测量负片曝光密度,建立密度与实测含沙量的关系。②确定小流域地理参数,进行流域径流与产沙模型研究。美国在田纳西河流域设有15个不同地貌特征的径流实验小流域,用遥感信息确定各自的地理参数进行流域模型研究。③1982年中国首次用卫星MSS磁带图像绘制江西省兴国县1/100 000的土壤侵蚀图。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利用遥感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一次土壤侵蚀调查,1990年国务院公布调查结果,全国水力和风力两种侵蚀形式的土壤侵蚀面积达367万km2。2000年全国土壤侵蚀遥感技术调查面积为356万km2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