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水文与水资源--陆地水文学

降水

2020-04-09 21:01

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湿空气被上升气流抬升到高空,膨胀、冷却,相对湿度不断增大,直至呈饱和或略过饱和,在悬浮于空气中的凝结核上凝结,形成云滴并不断增大,在克服上升气流的阻力后,降落到地面。

降水的分类

(1)按降水形态,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液态降水包括:①毛毛雨。雨滴直径为0.2~0.5mm,降落速度为0.7~2.0m/s。②雨。雨滴直径为0.5~6.0mm,小雨滴呈球形,直径在1mm以上的雨滴呈扁球形,雨滴降落速度为2~10m/s。③冻雨。过冷的雨滴降落到温度低于0°C的物体或地面时,立即冻结成冰。固态降水包括:①雪。由温度低于0℃的小冰晶和温度接近0°C的大雪花构成,厚度为300mm的新鲜积雪的含水量相当25mm降雨量,历时较久的积雪其含水量会有所增加。②冰雹。从对流云中产生的球状、锥状、椭球状等不规则的坚硬固态降水,通常呈白色、乳白色或无色透明,直径一般大于5mm,猛烈风暴降落的冰雹最大直径可达10 cm或更大。③霰,米雪,冰粒等。

(2)按降水动力学条件,分为:①对流性降水。在夏季地面受热后,空气产生较强的垂直对流,把近地面层的水汽迅速输送到高空,形成垂直发展极盛的积雨云和较大的降水云滴。当这些降水云滴足以克服上升气流顶托产生的阻力时,便下落形成对流性降水,称阵雨;有时伴有雷暴,称雷阵雨。对流性降水水平范围较小,约200km2以内,历时较短,约几十分钟,但强度很大。②系统性降水。在锋面、气旋、切变线等天气系统影响的地区,低层空气辐合引起大范围空气上升运动,形成层状云系,产生大范围连续性降水。这种降水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除台风雨外,降水强度相对较小。③地形性降水。湿空气受山脉等地形抬升而产生降水。地形作用一般使山脉迎风坡的降水量增大,背风坡的降水量减小甚至出现干旱少雨区,称雨影区。

(3)按降雨强度,分为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中国气象部门规定,24 h雨量小于10mm的降雨为小雨,10~24.9mm的为中雨,25~49.9mm的为大雨,大于或等于50mm的为暴雨。

降水的地理分布

全球平均年降水量约为1 130mm,其中全球海洋平均年降水量约1 270mm,全球陆地平均年降水量约800mm,亚洲631mm,欧洲769mm,非洲725mm,北美洲805mm,南美洲1 597mm,大洋洲456mm,南极洲177mm。全球降水呈地带性分布,赤道地带和东南亚季风区降水量最多,中纬地区次之,副热带沙漠地区和两极地区周围降水很少。中国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48mm,呈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但由于地形的影响,也存在若干高值区和低值区参差分布(参见彩图ⅩⅤ—1)。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自大兴安岭起从东北向西南蜿蜒伸展至中尼边境,把中国分为湿润和干旱半干旱两大气候区。

ⅩⅤ—1 中国年降水量图

降水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

全球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各具特点,但大多数地区存在明显干季和雨季。中国东部地区在正常年份降水量的年内变化有以下规律:4月上旬~5月上旬,主雨带在南岭、五夷山一带摆动,南岭以南和长江以北降水稀少;5月中旬~6月上旬,雨带位置南退至南岭以南与华南沿海,形成华南前汛期雨季;6月中旬起雨带开始北进,6月下旬雨带跃进到长江中下游,雨区范围扩大,江淮进入梅雨季节;7月中旬雨带迅速北移,雨带轴线越过黄河,8月上旬雨带到达全年最北位置,华北和东北进入雨季,

长江以南广大地区进入伏旱少雨季节;8月中旬以后雨带开始南撤,北方雨季随之结束,继而全国陆续进入旱季。东亚季风的活动规律是形成中国年内雨带和雨季活动规律的基本原因。中国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绝大部分地区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以上,干旱半干旱地区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以上,不同气候区代表气象站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百分数见图。

中国各地降水量年变化特征

降水量的多年变化通常用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表示,中国年降水量变差系数的地理分布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布呈相反趋势(参见彩图ⅩⅤ—2)。

ⅩⅤ—2 中国年降水量变差系数图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