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著名水利工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芍陂

2020-04-09 21:01

古代淮河流域最著名的蓄水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城南30 km(见图)。隋唐后因陂址在安丰县(治所在今寿县南)境内,故又名安丰塘(参见彩图Ⅳ—21、24)。此外,在历史文献中,还有“龙泉之陂”、“勺陂”、“期斯塘”等称谓。

芍陂水系示意图

Ⅳ—21 安丰塘——安徽寿县始建于春秋时期平原水库

孟宪玉摄

Ⅳ—24 安徽寿县芍陂

韩学章摄

关于芍陂的创建,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楚令尹孙叔敖所修,时间约在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年)之间;一说是楚大夫子思所建,有人推测可能在楚顷襄王时(公元前298~前263年)。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最早记载芍陂及其水源。建初八年(公元83年),庐江(郡治今安徽庐江西)太守王景亲率吏民修浚芍陂。建安五年(200年)扬州刺史刘馥兴治芍陂。其后西晋初年刘颂、东晋末年毛修之、南朝宋初年殷肃等均修浚过芍陂。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芍陂有较详的记载,芍陂当时有5个水门:淠水至西南一门入陂,其余四门均供放水之用,其中经芍陂渎与肥水相通的2个水门,可以“更相通注”,起着调节水量的作用。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寿州总管长史赵轨修治芍陂,将水门改为36个。其后屡废屡建,至清末尚有28个。宋明道年间(1032~1033年),安丰知县张旨对芍陂又作了较大规模的修治。明清两代对芍陂的修治多达24次,但规模都不大。

东晋伏滔在《正淮论》中最早提到芍陂的灌溉面积是“龙泉之陂,良田万顷”。其后,屡有变化,自1万余顷至数千顷不等,北宋时达到4万顷。芍陂的周长也有变化,北魏时是120里,唐宋时最大,达324里,清末仅50余里。芍陂淤塞的原因主要是豪强地主占湖为田。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以后,占湖为田的情况日益严重,入陂渠道湮废,水源减少,终使湖泊大部分变成田地,湖体缩小。此外,淠水等河的来沙及黄淮泛滥也导致湖泊的淤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芍陂进行了综合治理,开挖淠东干渠,沟通了淠河总干渠。芍陂成为淠史杭灌区的调节水库,灌溉效益有很大提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