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著名水利工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河套古灌区

2020-04-09 21:01

黄河后套的引黄古灌区,又称后套八大渠。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南临黄河,北界乌加河,自西而东是:永济渠(又名缠金渠)、刚目渠(又名刚济渠)、丰济渠(原名中和渠)、沙河渠(又名永和渠)、义和渠、通济渠(原名老郭渠)、长济渠(又名长胜渠)和塔布渠(原名塔布河)等。不同时期渠系常有调整,各渠都自黄河引水,退水到乌加河。河套地区水利开始于汉武帝元朔年间(约公元前126年左右),唐代曾在此开辟陵阳渠等,清乾隆以后本区水利又进一步发展。道光五年(1825年)开缠金渠,渠口在黄河向东转弯处,渠长60里,有五大支渠,灌溉今杭锦后旗、临河市地771顷;咸丰中开刚目渠,渠长70里,灌田255顷;光绪中开丰济渠,长90里,灌田315顷;沙河渠长85里,灌溉田770顷;义和渠长83里,灌田82顷,退水入乌加河后,灌溉乌拉特前旗地1 731顷;同治八年(1869年)开通济渠,长102里,灌田45顷;咸丰七年(1857年)开长济渠,长109里,灌田212顷;道光三十年(1850年)大水冲决而成的塔布渠,长97里,灌田50顷。后3条渠道另外合灌1 420顷。以上8条渠道合计灌溉5 651顷(见图),全河套灌区总计灌溉面积9000余顷。这些渠道都由民间私人组织开凿,开一渠有历十多年或几十年的,主要依据技术人员的经验,缺乏科学的测量和规划,进口缺乏控制,引水量决定于黄河水位高程和主流流向,渠道比降过缓,清淤工程量很大。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任命贻谷为督办垦务大臣,强行将河套渠道和沿渠田地由国家赎买,统一了灌区管理,进行了较大规模整顿,灌溉面积增加,定立了收取水费制度,灌区维修经费得到一定保证。

清代后套八大渠分布图

河套灌溉用水的水源有春水(消冰水)、桃花水(三月水)、热水(四月水)、伏水、秋水、冬水之分。伏水以沃,灌溉效果最好,秋水次之,春水最差,冬水则用以冲刷渠道,减少清淤量。引水渠口形式因地制宜,位于上游的渠口,因河水位较高,渠口避免直接迎溜,只引“倒漾水”;位于下游的渠口则需加设引水坝;而中间的渠口,设于凹岸下游即可。

开发河套灌区的过程中,在民间涌现出一批水利技术专家。清代开渠比较著名的有甄玉、侯应奎、郭敏修和王同春等,其中王同春(1851—1925)最为有名。他是河北邢台人,没进过学校,12岁逃荒到河套。他勤劳、善思考,经他主持和参加开凿的大干渠就有义和渠、丰济渠、沙河渠、刚目渠等。当时没有测量工具,他用夜灯火和下雨时水流方向测量地形,用物候和经验预测水情。1914年农商总长和导淮督办张謇聘他为水利顾问,并共同商讨过开垦河套和导淮计划。1925年冯玉祥曾请他主持后套水利技术工作。

民国年间河套水利又有发展。据1935年资料,当年有十大干渠之称,加上诸小渠,总计灌溉面积约200万亩。1949年以后的后套灌区情况参见河套灌区。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