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百科--著名水利工程--著名灌区与机电排灌工程

都江堰灌区

2020-04-09 21:01

位于中国川西平原,为中国目前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参见彩图Ⅶ—1)。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城市供水等作用。灌区始建于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五十九年),渠首位于都江堰市(原灌县),由岷江引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灌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扩建,调整和改建了内、外江几条主干输水渠道和进水口门,新建了外江及沙河控制闸和向龙泉山以东丘陵区输水的干渠和黑龙滩、三岔等大型调蓄水库,同时对灌区内渠系进行大规模调整改造,修建了一大批中、小型水库和引水、分水、泄洪工程,采取以蓄为主,引蓄结合,长藤结瓜的办法,把岷江丰水期的水引到干旱缺水的川中丘陵区,在库塘中蓄积起来,作补充灌溉之用,使全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18.67万hm2,发展到1997年的67万hm2,灌区范围扩大到7个市的37个县(区)。

Ⅶ—1 都江堰灌区——川西平原

刘文敏摄

都江堰灌区近50年来进行了不断的改建、扩建和改造更新。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是对川西成都平原灌区的改造和扩建。从1953年开始,先后兴建了人民渠1~5期工程,扩灌面积10.4万hm2;兴建了东风渠1~4期工程,扩灌面积6.8万hm2,同时还扩建了三合堰和人民渠红岩分干渠,分别扩灌了4万hm2和1.53万hm2。在这一时期还对灌区原有渠系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改造,新建和改造了大批闸、坝、涵洞、渡槽等水工建筑物,大大提高了通水条件和渠系水利用率。到60年代末,灌区实灌面积已达到40万hm2,使成都平原全部农田得到灌溉。从60年代末,建设重点转入到向龙泉山以西的丘陵区送水。先后在龙泉山北端兴建人民渠6、7期工程;在山峦起伏的沱江、凯江和涪江之间,新开渠道312km,兴建了蓄水2.9亿m3的鲁班水库和团结、继光、响摊子、元兴等中型水库;在龙泉山中部建成长达6km多的引水隧洞,修建了蓄水2.25亿m3的三岔水库和张家岩、石盘等中型水库;在龙泉山南麓,建成总库容3.17亿m3的黑龙潭水库和一系列的渠系工程,把岷江水从3条渠线引过龙泉山,使川中丘陵区的26万多hm2干旱缺水农田得到灌溉补给。

都江堰灌区能够历时2 200多年而不衰是与其科学的工程设施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分不开的,随着灌溉面积的扩展和功能的增加,灌区管理水平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加强和改进。都江堰管理局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灌区内分设外江、东风渠、人民渠一处、人民渠二处、黑龙滩、龙泉山、通济堰7个灌区管理处,下设58个管理站,形成了一个专业管理体系。支渠口以下的渠系则分别由受益地区的县、乡、村组织管理。灌区从1988年开始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灌区管理的一整套规章制度,还把科技兴水作为推进灌区发展的重要内容,管理局及各处均设有科技室,先后建起了科技情报网,引进了电脑系统,运用微机进行计划、财务和水文测试的管理。使灌区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

灌区各级管理单位率先在全国实行“统一核算,以收抵支,财务包干”的改革措施,坚持实行农业水费以粮食为标准折价计收的办法。各管理单位还利用自身条件,发展水电、水产、林果、旅游等多种经营,使灌区在经济上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为了增强灌区枯水期的供水量和减轻岷江洪水对下游的威胁,正在渠首上游修建紫坪铺水库。

责编: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