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干流上第1座大型水利枢纽,位于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交界的黄河干流(参见彩图Ⅴ—7)。

Ⅴ—7 三门峡水利枢纽 殷鹤仙摄
黄河在潼关以上地形开阔,潼关以下为峡谷河段,枢纽位于潼关以下峡谷河段。河床中原有两座岛,将河流分成3个过流口门,故称三门峡。 枢纽控制流域面积为68.84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92%。枢纽的主要任务为防洪、防凌、灌溉和发电。坝址多年平均流量1 350m3/s,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19亿m3,多年平均输沙量15.9亿t,平均含沙量37.6 kg/m3。 坝址地形地质条件优越,坝基坐落在中生代闪长玢岩上,岩性坚硬。大坝设计正常蓄水位360m,实际按正常蓄水位350m建设,坝顶高程修改为353m,水库总库容为360亿m3,初期运行水位不超过335m,死水位325m。电站原设计装机8台,总容量1 160mW。 枢纽主要建筑物为混凝土重力坝和坝后式厂房,坝顶长713.2m,最大坝高106m。枢纽泄水建筑物有12个3m×8m深孔和2个9m×12m表孔,底板高程分别为300m和338m,最大泄量6 000m3/s。 工程于1957年4月开工,1960年大坝基本建成,同年9月下闸蓄水,1962年安装了第1台机组。 原设计对黄河泥沙和水库淤积规律认识不足,水库蓄水后库区泥沙淤积严重,潼关河床高程上升4.5m,潼关以上北干流以及渭河、北洛河下游发生大量淤积,威胁关中平原和西安市的安全。以后水库改变运用方式,降低水位运行,滞洪排沙,但淤积仍在继续,库容损失与日俱增。为此,于1964年进行了第1次改建,按照确保西安、确保下游的方针,在左岸增建2条直径11m、进口底板高程290m的泄洪排沙隧洞,并将4条发电引水钢管改作泄流排沙之用。水库淤积有所缓和,但枢纽泄洪规模仍然偏小,不能解决一般洪水的淤积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期进行第2次改建,按照合理防洪、排沙放淤、径流发电的要求,在一般洪水情况下淤积不影响潼关河床高程,库水位315m时,枢纽泄洪量增至10 000m3/s,将已封堵的进口底板高程为280m的8个导流底孔打开,改作泄流排沙底孔,并拆除已安装的150mW水轮发电机组,改换安装5台单机容量为50mW的低水头发电机组。 经过两次改建,提高了水库低水位时的泄流排沙能力。1973年底,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控制运用方式(参见彩图ⅩⅦ—13),汛期水库运用水位为305m,必要时降至300m,非汛期控制水位310m,防凌和春灌最高蓄水位分别为326m和324m。在一般水沙条件下库区泥沙实现年内冲淤平衡,潼关河床高程基本得到控制,同时也发挥了一定的综合利用效益。但是,黄河含沙水流对泄流排沙底孔和机组造成严重磨蚀,底孔破坏程度已影响汛期安全运用,于是电站改为汛期不发电,而在非汛期运行。

ⅩⅦ—13 三门峡水利枢纽放水排沙 该分支供稿
20世纪80年代起进行第3次改建,其主要任务为改建与大修8个底孔,扩建2台单机容量为75mW机组。在底孔改建施工中采用了特种深水围堰。为弥补底孔改建和扩机后泄流能力损失,又依次打开剩余的4个导流底孔。枢纽现有泄水建筑物总泄量为9 701m3/s。 改建后的水利枢纽平面布置及双层孔布置剖面分别见图1及图2。

图1 三门峡水利枢纽平面布置图

图2 三门峡水利枢纽底孔坝段剖面图(单位:m)
改建后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在防洪、防凌、灌溉、发电等方面发挥了综合利用效益。保持335m高程以下防洪库容约60亿m3,当花园口发生超过22 000m3/s的大洪水时,枢纽可部分或全部关闭闸门控制,减轻下游防洪负担;凌汛期解除下游冰凌危害;灌溉农田20万hm2,并向胜利油田和下游城市供水;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0亿kW·h。 枢纽主体工程量(含改建工程):土石方开挖352万m3,混凝土206万m3,金属结构安装2.8万t。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实践,使人们加深了对黄河水沙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各种改建措施,探索出蓄清排浑、调水调沙控制运用方式,水库淤积得到控制,综合利用效益得到保证,丰富和发展了水库泥沙科学,为开发利用多泥沙河流创造了经验。
|